摘要: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前脚刚追完《暗夜行者》,后脚打开《总裁的替身前妻》,男主一露脸,差点以为自己眼花了——这不还是他?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前脚刚追完《暗夜行者》,后脚打开《总裁的替身前妻》,男主一露脸,差点以为自己眼花了——这不还是他?
不是演技不行,是脸太像了!最近网友扒得底裤都不剩,直接把短剧男演员的“撞脸宇宙”给炸出来了。
先说那对最离谱的——杜亚飞和王宇威。
一个演古装,一个演现代,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结果有天俩人全穿古装同框,弹幕直接炸锅:“我CPU烧了!这俩谁是谁?”
有人截图对比,从眉骨到鼻梁,从下颌线到唇峰,相似度拉满。连笑起来嘴角上扬的弧度,都像用同一个模板P的。
网友神评:“建议他俩合作一部《双面替身》,一人分饰两角,观众都分不清到底谁在演谁。”
更绝的是,这俩粉丝还吵起来了。
杜粉说:“我家哥哥眼神更有故事感!”
王粉回怼:“你家那是面瘫,我家才叫深情。”
吵到最后,俩人粉丝统一战线:快合作吧!让我们看看DNA动了还是没动!
再来看另一对:段美洋和刘兰博。
这俩不算一眼像,但某些角度,尤其是侧脸逆光打灯那一下,真能让人愣三秒。
段美洋走的是温柔系霸总路线,说话轻声细语,动不动就给女主披外套。
刘兰博呢?眼神自带刀锋,开口就是“这江山,我为你踏平”,狠劲儿十足。
有网友脑洞大开:“他俩要是演双胞胎,一个黑化一个救赎,剧本都不用写,直接爆。”
还有王嘉懋和陈政阳。
这俩争议最大,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但你把照片并排一放,尤其穿西装的时候,那股子精英味儿,简直复制粘贴。
王嘉懋古装扮相仙气飘飘,陈政阳现代装西装革履,但那股子“我不需要爱情但我为你破例”的劲儿,一模一样。
网友吐槽:“短剧男主出厂设置是不是统一的?冷漠脸+低音炮+三年恋爱脑,一键生成?”
最离谱的来了——王楠和张敬曦。
这俩人根本不用网友扒,王楠自己都认了。
有次拍戏偶遇,小演员家长晒合照,本想蹭热度,结果评论区清一色:“你拍他干嘛?王楠和那小孩才像父子!”
离谱在哪?两人耳朵上都有颗小痣,位置几乎一致。
一个演霸总,一个演小少爷,要是真拍个“重生之我是你儿子”,观众绝对信。
有人调侃:“短剧选角导演是不是拿AI人脸识别软件挑人?输入‘霸总脸’,直接输出这几位?”
但最牛的还得是刘萧旭。
这哥们儿简直“人形撞脸机”,一人撞遍半个娱乐圈。
上一秒像《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年轻版,下一秒又神似韩星李栋旭,转头还能看出孙艺洲的影子。
女网友更绝:“他笑起来像宋佳,皱眉又像热依扎,我追剧追到精神分裂。”
有人做了个“刘萧旭撞脸全家福”,P了七八个明星的脸,底下评论:“建议出个盲盒,抽到哪个像哪个。”
这事儿火了以后,短剧圈的“脸替经济”彻底藏不住了。
业内都知道,短剧讲究快、准、狠。
拍得快,七天拍完一百集;成本低,单集预算五千块;回本快,靠前两集钩子留住人。
在这种模式下,选角根本不敢冒险。
大牌请不起,新人没流量,怎么办?找“明星脸”!
长得像胡歌的,就往仙侠剧里塞;像靳东的,直接安排演市长;像朱一龙的,闭眼就是“疯批美人”。
有导演私下说:“观众就吃这套。你找个完全陌生的脸,点击率直接腰斩。”
于是,一种新型职业诞生了——“脸替演员”。
专挑和顶流明星七分像的新人,包装成“平替”,靠脸吸粉,靠短剧变现。
有人一个月拍五部戏,日薪两千,但一部爆款能赚几十万。
“我不靠演技翻身,我靠长得像翻身。”这话真有人说过。
可问题也来了——脸够用了,人呢?
观众开始审美疲劳。
刷十部短剧,男主全是冷脸、高鼻梁、宽肩窄腰,剧情不是“替身文学”就是“带球跑”,看得人像嚼了十遍的口香糖。
更有甚者,有粉丝闹出乌龙。
某男演员因酷似某顶流,在机场被粉丝围堵接机,结果发现认错人,场面一度尴尬。
还有人发现,自己追的“新晋男神”,居然是某大牌明星的“七分像”特供版。
这背后,是资本的算盘打得啪啪响。
“撞脸”不是巧合,是精心设计的流量密码。
你点进去,是因为他长得像你喜欢的明星;你留下来,是因为剧情够狗血;你转发,是因为“这谁谁的平替”成了谈资。
可演员自己呢?困在“像谁”的标签里,戏路越走越窄。
王宇威想转型正剧,结果面试导演一看简历:“哦,你是拍短剧那个?”直接没了下文。
刘兰博想尝试喜剧,粉丝留言:“你这张脸只配演霸总,别糟蹋喜剧了。”
他们不是没实力,是被一张脸锁死了。
更讽刺的是,观众一边骂“全是套娃”,一边继续点开。
数据不会骗人——骂得越狠,播放量越高。
有平台内部人士透露:“争议性越强,推荐权重越高。观众嘴上说讨厌,手却很诚实。”
这就像一场集体狂欢,谁都知道不对劲,但谁都不愿意先停下来。
有人说,短剧是草根演员的逆袭通道。
可现在看,更像是“颜值套利”的快车道。
你长得越像谁,就越容易被选中;你越不像任何人,就越难出头。
但总得有人问一句:我们到底在看剧,还是在玩“大家来找茬”?
当演技让位于长相,当创意让位于复制,短剧的红利还能吃多久?
观众不是傻子。
今天你能用“像胡歌”的脸骗我点进去,明天我就用“审美疲劳”把你划走。
好在,已经有变化。
广电总局开始整治微短剧内容,平台上线AI查重系统,连“撞衫”服化道都能识别。
有演员开始转型,像侯呈玥,摆脱“张小斐翻版”标签,靠反派角色打出新路。
短剧不该是“套娃工厂”,而该是“造星新路”。
观众想看的,不是十个长得一样的霸总,而是一个个鲜活、独特、有血有肉的角色。
别再问“这俩是不是亲兄弟”了。
该问的是:什么时候,我们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而不是他们像谁?
这届观众,早就不吃“平替”那一套了。
你要真本事,别玩皮相游戏。
短剧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脸,是脑子。
谁先醒,谁活。
来源:小小金兰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