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不难理解,当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时候,就一直以曹操为视角解读并陈述很多历史故事。他的《品三国》两本,至今还在我书柜里摆着。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是一部以曹操的视角展开的故事。
这个不难理解,当年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时候,就一直以曹操为视角解读并陈述很多历史故事。他的《品三国》两本,至今还在我书柜里摆着。
三国我们非常熟悉,但这是一个让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展开。
没有老生常谈的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美人计的故事,而是专注从曹操起兵到官渡之战,是大家耳熟能详故事的夹缝里的再创作,是基于历史蓝本的再演绎。
曹操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由于《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也因为民间对曹操的既定印象,包括戏曲中象征奸诈的白脸造型,以及那句大家熟知的“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名言。但同样不可否认,三国前半段,他以汉相的身份南征北战,平定了大半个北方。
究竟哪个才是曹操?或者他们都是曹操?
就像结尾星空中的祖孙两人的对话,曹操真的变了吗?
这一部,就是用了对比式的写法,把曹操的对家袁绍单拎出去,通过他们前半生的结交与对垒,用不同的历史材料佐证,试图去树立脸谱化曹操之外的另一种可能。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也是小弟我比较喜欢的地方。
历史是很神奇的,它有真,也会有假;有夸张,有贬就有褒,有栽赃也会有拔高。而总体来说,很多历史是后来演绎出来。
演绎出来的历史,都有一个共通性,就是有着强大的归因效应。
什么叫归因?就是从结局倒推因果关系。比如因为某件事情的失败,就判断之前所有的行动举措是错误的;而由于最后的胜利,之前所有看似稀里糊涂的行径也被解读为大智若愚。
而历史上很多著名事件,在删除了大量繁琐的过程之后,往往会让当事人,也就是主要主角成为历史归因事件的“受益/受害者”。
作为三国三大“之战IP”之一的官渡大战,也成就了两位主角,曹操与袁绍的标签。
而咱们刚说了曹操是复杂的,这场大战的胜利,难以定义曹操,毕竟后面还有“之战IP”之首的赤壁之战等着他呢。所以官渡之战,最被定义的一个角色,就是荣登“中国历史十大二百五”之一的袁绍。
因为输了一场看似胜券在握的大战,就这样被后世所以定义了,这就是历史的归因效果。
但袁绍真的是二百五吗?他要是笨蛋,就不会当十八路诸侯反董卓的盟主了,更不会平定冀青幽并四州了。
后世很多人都在分析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比如最大的原因是袁绍优柔寡断,如郭嘉所评“好谋无决”。但仔细分析袁绍的战绩,发现袁绍这辈子做了很多立竿见影的决策,否则不会有这么大地盘的,所谓的优柔寡断,都是归因效果。
如今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表示袁绍手下“人才”太多,但比起曹操那边颍川派为主的谋士和参谋,袁绍那边派系林立——河北、颍川、南阳三大派系,各自代表了背后的利益团体,其几大派别意见不统一,田丰与逄纪不对付,沮授与郭图有矛盾,每次开会的时候你说东他非要说西,反正都是文化人,怎么说都有理,即便没理,也能找出理由来。
所以袁绍每次处理这些分歧就焦头烂额,从而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优柔寡断的刻板印象。
但电影毕竟是全年龄向的动画电影,不可能把这些内容都搬上去,所以本片从角色本身入手,通过一些关键人物的行为与选择,写出了袁绍与曹操大战的胜负手。
谁胆子大,谁能豁得出去,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没错,本片讨论袁绍和曹操的结局,从他们小时候就开始了。
曹操与袁绍是发小,史书记载,二位小时候曾偷过新娘子,但被人发现了,但动画电影不能这么描述,所以改成了偷香炉,并且曹操大喊“贼在这”,也是有着史书依据。
《世说新语》之《魏武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
关键时刻,曹操比袁绍胆子大、敢破釜沉舟,在官渡之战收尾也进行了呼应与呈现。
就算是曹操烧了乌巢,袁军没粮草了,但曹操也没粮食了。如果这个时候,袁绍能豁出去,派军队支援张郃、高览进攻曹操大本营,哪怕不用亲自带队,能够把曹营最终攻破,官渡之战最后的胜负还不一定呢,至少袁军的士气不会崩溃。
有历史学家把这个节骨眼评价为袁绍官渡之战“最大的失误”,电影也进行了描述。因为大部分时间,袁绍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存在,完全掌控战局,直到最后一刻,他突然察觉自己的纰漏,并有着特写画面的呈现。
电影为了叙事的完整虚构了曹操与袁绍最后的面对面对峙,并回顾了小时候的那场意外事件。这场史诗战役,谁胆子大,谁能豁得出去,谁笑到了最后!
《三国的星空》,个人最喜欢的就袁绍的塑造。
他讲究表面文章,好喜大功,电影有了很多细节和人设进行呈现,他当讨伐董卓盟主时,打算令立新王(袁绍确实打算要立刘虞为帝,但后者不从)也有表现;甚至后世对他的评价“优柔寡断”,也体现在了最后他没有曹操敢豁出去之处。
所以该片从可看性程度上而言是经典的双雄对决,在呈现曹操陈留起兵、屯田、奉天子以令不臣等篇章的同时,也对袁绍进行了解构,并反衬曹操,这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
同理,还有对汉献帝的塑造。
大众对这个角色是非常模糊的,电影进行了大胆的二次创作,塑造了东汉末年,一个后来的“亡国之君”,与当时的汉丞相曹操之间的故事,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小皇帝对一个眼前忠臣的依赖,乃至后来对曹操起势之后的一些复杂情感。同样是在不违背史料记载的基础上,讨论历史事实的另一种可能。。
而回到曹操本身,同样是这样的手法,“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至少这个大众心目中的白脸枭雄,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以汉臣的身份服务于汉献帝的。
他身处乱世,见证董卓举兵,谁敢说早期的曹操对汉室没有抱着一腔热血?在群雄割据的世界,迎奉当时被看做吉祥物的汉献帝,在那个时候,他是否有着废掉帝王,令立新主的打算?
没有人知道,因为从曹操的行为上,可以倒推出太多可能。电影没有直接给出板上钉钉的答案,但是电影表达出了,他依靠汉献帝“以令不臣”,平定了多方势力;也有着杀吕布、衣带诏诛杀董承的故事呈现。
有一个细节,袁绍被封大将军之后,称自己为“孤”;而曹操击败袁绍之后,也改口称自己为“孤”,随后迎来大结局,从而引出了彩蛋中那句话:曹操变了吗?
曹操什么时候从“奉天子”到“挟天子”,没有人知道,但世道如此,权力面前从来没有温情,只有猜疑和算计。东汉乱世就像一座大熔炉,能把理想烧成野心,把英雄变成枭雄。
历史是可以演绎的,文学乃至影视作品,改编历史的大有人在。作为一部基于历史的动画电影,电影给出了一个大家相对熟悉且视角独特的故事呈现。
动画制作水平,早已不再是称赞华语动画的地方,因为这几年国漫水平突飞猛进,顶级的视觉技术已成标配。
但本片的细节表现,包括衣服的纹理,曹操粗布衣服与袁绍华服的对比,甚至角色的胡须,依然值得称道。宏观视角下战争场面的呈现也很具视觉冲击,千军万马箭如雨下、一字长蛇阵,攻城与防御战,视觉效果突出。
关于服化道方面的考究,这个俺真的不敢下定论,因为不懂。但看到片尾字幕一长串的博物馆、文物所、遗址的名字,就知道片中所呈现的器皿、建筑乃至最会被观众牢记于心的饮食,一定都有来头。
而曹操与袁绍吃饭那段情节,何尝不是另一个版本的“煮酒论英雄”呢?
貘炙、鱼脍、羌煮……正如对袁绍这个角色的解构,相信该场面一定会出圈的。
来源:剧迷热议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