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由韩寒监制,马林执导的《浪浪人生》登上国庆档银幕,黄渤、范丞丞,殷桃等演员将《皮囊》文字里的闽南海滨小镇带入生活...
2014年,蔡崇达《皮囊》问世,创下600万册销量,成为现象级非虚构作品。
2025年,由韩寒监制,马林执导的《浪浪人生》登上国庆档银幕,黄渤、范丞丞,殷桃等演员将《皮囊》文字里的闽南海滨小镇带入生活...
并在真实故事基础上加入喜剧元素,让原本沉重的生命故事变得轻松可触。
而当观众们为那些搞笑桥段开怀大笑时,可能不知道,原著中蕴含对生死亲情和苦难的思考到底有多深刻?他们真如影片里表现那样,即便无法经济上行,也能做到让能量上行吗?
面对诸多苦难,一家人仍然齐齐整整,携手并进,正能量到让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感觉到不现实,这真不是虚构出来的艺术创作吗?
还真不是,还真有这么一家人!
作者蔡崇达在散文集里已经交代清楚...
他以14个相互关联的故事勾勒出福建东石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并非文学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人生切面。
曾经东石镇上,确有老黄这么一号人物,嘴上不饶人,举手投足间总爱端着几分架子...
因一个为大家好的出发点,硬生生开启了带着全家人的生存困难模式!
范丞丞饰演儿子阿达,对应则是原著中的“我”,看似黄家唯一散人,暗地却密谋如何发家“治父”...
还有殷桃饰演的母亲陈梨珍,样样全能横扫困难,是小镇人尽皆知不太好惹的妈系超人!
另外情节方面,影视改编后还增加了一段龙舟大赛,让父子齐上阵,使两人和解能找到更具体的宣泄出口,赛车变成了赛船,延续了韩寒《飞驰人生》系列的运动竞技元素,同时呼应了不要因为害怕风浪,就不出海的主题思想。
这种改编虽偏离了文字真实,却抓住了原著精神内核——面对苦难的不屈精神,当然,影片里所出现人物,还原度还是非常高的...
以父亲老黄这一形象为例...
对应《皮囊》里的他,中风后,老黄强撑笑脸应对,用含混舌头吹嘘往事,却因发音笨拙引发哄笑,而这却是他最后一次扮演强者。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废人,制定每日8小时步行训练计划,风雨无阻,全家配合演出希望,按他时间表作息,假装生活有奔头。
儿子明知心脏瓣膜堵塞无法治愈,却不忍戳破,默许父亲用肉体折磨对抗命运...
某日清晨,老黄独自起床,经过大量训练偏瘫身体仍无法自控,不幸栽倒在地...
儿子赶来时,他像犯错的孩子般解释,眼眶含泪却强颜欢笑:我太胖了,慢慢适应就好了。
父子合力想要让这副残破身躯站起来,可还是以失败告终,这一刻父亲卸下所有伪装...
从此不再故作坚强,还频繁把死挂嘴边上!
他变成了需要全天候照顾的病人,甚至大小便失禁,被母亲笑称就像个小孩子。
这种肉体与尊严的挣扎,在《浪浪人生》中通过黄渤演绎得以重现,黄荣发带着腿伤回家,虽然早已不问江湖事,但江湖上仍然流传着他的传说...
在医生面前嘴硬死撑,站起来却不受控跪倒那一幕,又搞笑又心酸,而这些笑料其实也影射了他失败的一生,直到他被挂在墙上,从此阴阳两隔。
回顾老黄在别人眼里的悲剧人生...
其实他比家人更早看透康复无望,却比所有人更晚放弃希望,他不想成为家庭累赘...
即使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运,他也要以父亲之责再去做点什么,他支持儿子写作,替女儿抱打不平,哪怕力量微弱,也要使之上行!
再看殷桃饰演母亲这个角色,对照原著里那位同样有着精神韧性的女强人...
面对家徒四壁,债台高筑境况,她仍执意建房,当被问及理由时,母亲回答:我就是要比他们高一层,比他们高了,我们一家人就站起来了!
母亲深知房子就是父亲脸面,为了守护这份尊严,她可以兼职洗车,可以捡垃圾,爱拼才会赢嘛,熬过去了,日子终归会好起来的。
还有那位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99岁阿太,原著里开篇就是以奶奶故事切入的...
她没文化,没见识,却教给了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阿太的“狠”实则是破除肉体崇拜的生存智慧。
她将不会水的儿子扔进海里学游泳,切菜时切断手指却若无其事,因她拒绝让肉体疼痛支配灵魂意志,这种对肉体的超然态度,为这部散文集奠定了哲学基调。
而在《浪浪人生》中,颠覆以往形象的刘雪华老师担任了这一重要角色,她神通广大,玩火贼溜,无论是火针灸还是土法制作燃烧ping都不在话下...
而阿太的作用也很关键,她传承了家庭凝聚力精神,无论出了什么大事,她总坦然面对,并无条件支持,她卖香送串帮助还债,她去寺庙祈福却从不算命,因为她觉得有这么好的家人陪伴,就是自己修来的好命,不用再算了。
阿太保留了原著人物智慧长者的核心特质,只有历经风霜,才有了对皮囊二字的精辟阐释...
《皮囊》与《浪浪人生》共享着相同的核心命题,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不确定性?
蔡崇达在书里记录的是真实人生的艰辛与挣扎,而电影则用轻松方式给出了相似答案!
家人齐心协力,即使陷入困境与黑暗之中,也总有冲破风浪的一天,就如影片里相继离世的父亲和奶奶,那无声胜有声的临终宣言...
以家为名,在人生即将走向终点之前,能和家人一起乘风破浪,也算不虚此行。
《浪浪人生》我觉得影视化改编是成功的...
它告诉我们,文学与电影并非简单忠实与否的关系,而是不同艺术形式的对话,当《皮囊》被搬上银幕,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或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笑声与泪水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来源:电影大菠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