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赢了‘古力娜扎却输了,于正谈古力娜扎不火原因太正确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9 17:55 3

摘要:昨晚,腾讯视频官宣《赴山海》热度破3.2万,弹幕里刷的全是“李沉舟杀疯了”,可古力娜扎粉丝还在第19集里截出三秒背影,硬剪成“今日份萧雪鱼打卡”。

“戏份少到用放大镜都找不到,热搜却天天挂着她名字,这合理吗?

昨晚,腾讯视频官宣《赴山海》热度破3.2万,弹幕里刷的全是“李沉舟杀疯了”,可古力娜扎粉丝还在第19集里截出三秒背影,硬剪成“今日份萧雪鱼打卡”。

同一时间,于正放出娜扎在《玉茗茶骨》的男装杀青照,点赞半小时冲50万。

有人笑:剧里镶边,剧外顶流,到底谁在替她上班?

我先把话放这儿——这不是简单的“角色吃瘪”,而是平台、演员、观众三方第一次把“戏份=存在感”的等式彻底撕碎。

先说最扎心的。

娜扎在《赴山海》实际拍摄42天,成片剪完只剩87分钟,比男配身边那个鹦鹉都少。

可她的红毯造型一上,微博热搜爆字,品牌方直接加钱,珠宝高奢把“亚太区”三个字火速抬进合同。

业内朋友透露,剧播期间她小红书报价从180万涨到300万,只花了20天。

流量没因为戏份缩水而掉价,反而像被挤的柠檬,汁更值钱。

平台算盘珠子打得响:镜头省下来的每一秒,都能换算成后期特效、男主打戏、热搜预算,观众骂归骂,数据照样香。

但观众也不是傻子。

豆瓣打分从5.8爬到7.1,靠的并不是“萧雪鱼”美貌,而是成毅打戏实打实出圈。

抖音2亿次二创里,90%剪的是李沉舟挥刀、转身、吐血,没人带娜扎玩。

于是出现诡异一幕:剧越爆,女主越透明。

粉丝冲到官博下面刷“退钱”,平台却用“原著设定”四个字挡刀,顺手把锅甩给“观众偏好”。

翻译一下:你们爱看的本来就是男主爽点,我只不过把预算投到刀刃上,何错之有?

更离谱的是,平台现在说要搞“戏份透明度机制”,开拍前就贴出角色时长占比。

听起来像给演员撑腰,其实是提前打预防针:数字写清楚了,到时候别闹。

换句话说,以后签合同先看“分钟表”,能接受就来,嫌少别签。

演员被彻底明码标价,红不红不靠演技,靠你能不能在有限分钟里榨出热搜值。

娜扎团队早看明白,所以一边在剧里镶边,一边冲进《玉茗茶骨》练茶道、剪短发、晒黑粉,把“敬业”二字贴在脑门上,给下一次议价加筹码。

最细思极恐的是,观众也在被训练。

以前大家骂加戏,现在骂没戏,可骂完还是乖乖点开下一集,顺手把男主打戏剪成表情包。

平台发现:只要CP感靠红毯、靠杂志、靠巴黎时装周就能补,那正片里有没有互动还重要吗?

于是“剧集CP”第一次脱离剧情,直接在现实里营业。

成毅和娜扎收到时装周邀约,品牌方要的就是“萧雪鱼×李沉舟”同框,哪怕剧里两人没说过十句完整对白。

观众在屏幕外嗑生嗑死,平台数钱数到笑醒,只有角色本人被留在剪辑室的地板上,像一张被剪碎的身份证。

说到这儿,你大概也看明白了:所谓“戏份争议”根本不是演员之间的争夺,而是平台用镜头做的一场流量实验。

他们证明了——镜头可以少,热度不能掉;角色可以薄,商务不能空;观众可以骂,会员不能停。

娜扎只是第一个走完完整流程的样本,后面排队的小花早已拿到剧本:先接大IP刷脸,再靠红毯保价,最后用“敬业”堵嘴。

戏里戏外,两副面孔,都能换成真金白银。

那观众得到了啥?

一段87分钟的美貌剪影,一个破3.2万的热度勋章,还是一份“原来我嗑的糖都不在正片里”的清醒?

下次再看到“戏份透明表”,别急着鼓掌,那不过是平台把刀柄递给你,让你自己确认:伤口多大,才配得上这颗瓜。

剧集可以赴山海,演员能赴红毯,观众却只能赴一场空——镜头越少,钱包越瘪,清醒越贵。

来源:高冷铅笔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