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条热搜的时候,刚追完《灼灼韶华》大结局,心里咯噔一下——编剧没骗人。
“原来民国女老板真的存在!
”刷到这条热搜的时候,刚追完《灼灼韶华》大结局,心里咯噔一下——编剧没骗人。
外滩那栋写着“韶秋联合药业”的老楼,居然在1936年的《申报》广告栏里出现过同款剪影。
档案馆新公开的卷宗里,迟春堂隔壁确实有位“褚氏女掌柜”,连进货单上的朱砂、冰片克数都对得上。
追剧时只觉得女主开挂,现在懂了:人家只是把真实历史拍成了爱情片。
最戳人的是闻知秋坐牢那段。
弹幕全在刷“狗血”,直到看见上海监狱档案里夹着张褪色的保释申请书——申请人栏歪歪扭扭写着“褚韶华”,担保理由只有七个字:“彼之性命系国药业”。
瞬间明白编剧为啥要加这场戏:不是为了让男主惨,是给那个年代“夫妻店”的生死相依找个注脚。
毕竟1935年的药材行会规定,女商人签字画押必须有男性铺保,能顶着整条街的闲言碎语去牢里捞人,本身比情话动人。
夏初日记曝光更绝。
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小褚今日赊走犀角粉三两,愿以新式压片机图纸为抵。
”落款1929年。
原来所谓“白月光”,是手把手教女主用技术换市场的天使投资人。
难怪韶华后来死活不肯卖迟春堂——那不仅是初恋遗产,是民国版“天使轮”合同。
现在再看剧里她对着空药柜发呆的镜头,突然懂了:哪是忘不了旧情人,是忘不了被相信过的感觉。
最魔幻的是现实联动。
龙华殡仪馆旁边那家真·百年老店,去年翻修时挖出块“褚氏药局”的铜匾,老板连夜联系剧组要当取景地。
现在去打卡,橱窗里还摆着剧里同款“玫瑰丸”,标签写着“按1934年配方复刻”。
买三盒送一张复刻的保释申请书,排队的大多是穿旗袍来拍照的小姑娘——她们未必知道褚韶华是谁,但知道这纸片上的钢笔字,比钻石还贵。
说到底,好剧和历史的双向奔赴才带劲。
当档案馆大爷用上海话念出“民国二十四年,褚氏女商首创女工夜班制”时,隔壁追剧的姑娘突然哭了:“原来她不是大女主,是祖师奶奶。
”
来源:幸运艺术家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