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不理解,白家三个儿子,白大爷最孝顺,为什么母亲偏偏不喜欢他?
白大爷获救之后,起初还躲在京城。
朱顺和严爷担心事情败露,很快就将白大爷送走。
多年来,二奶奶都找不到白大爷的下落。
而白大爷也做好此生无法再跟家人见面的心理准备。
可谁能想到,京城待不下去时,二奶奶带着家人逃往西安。
就这样,二奶奶和白大爷联系上了。
白大爷也算幸运。
有生之年,还能再见母亲最后一面。
白老太太仅剩一口气,白大爷拿着手上的点心,想让母亲尝尝。
还没等白大爷送到嘴里,老太太就咽气了。
老太太至死都没吃上白大爷一口点心,这是白大爷此生的遗憾之一。
很多人不理解,白家三个儿子,白大爷最孝顺,为什么母亲偏偏不喜欢他?
白萌堂临终之前,曾跟二奶奶说过:
“如果老大在,他还能帮帮你。”
再看看整个白家,能去宫里看病的人也只有白大爷。
白大爷要技术有技术,作为大房,也为白家添了几个儿女。
按理说,老太太应该更器重这个儿子才是。
可是,老太太始终不待见白大爷。
一方面,老太太是非不分。
白萌堂是京城的大户人家。
这种条件的家庭,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
也就是说,白萌堂管柜台上的事,老太太管后宅之事。
可是,白萌堂有一定的权威,也不看好老太太能管家。
换句话说,白萌堂把老太太保护得太好,以至于,老太太有点是非不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老太太喜欢能给她提供情绪价值的人。
白萌堂都知道小儿子是什么德性,老太太却坚定老三是个孝顺的孩子。
事实上,白老三真的孝顺吗?
不是。
白老三前半生做最多的事,是想尽办法将公家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但这样的事,老太太不知道,知道也不会相信。
老太太只知道,小儿子能哄她开心,能给她买可口的点心,比他的两个哥哥强多了。
另一方面,白大爷孝顺过头。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和长辈。
但是,当孝顺过了头时,未必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这一点,白二爷是最聪明的。
白二爷没有大哥的技术,也不像三弟那样嘴甜。
所以白二爷下班后经常躲在自己小屋里抽抽烟、看看书,写写字。
白老大则不同。
白大爷也看出母亲不喜欢自己。
但他责任心很强,总感觉身为大儿子,应该做多一些,对弟弟妹妹树立榜样。
于是,白大爷买最好的点心送给母亲。
这是白大爷认为的孝顺,可是,口味却不是母亲所喜好的。
像这样的情况,拿点心走人,才是明智之举。
白大爷却很固执,始终在旁边劝老太太吃一口。
老太太本来就不喜欢白大爷,对他的东西更没兴趣,这么一劝,更让她感到厌烦。
老太太不给好脸色,白大爷也很有挫败感。
还有一次,白大爷给母亲送了一把夜壶,老太太一看,直接将夜壶扔出去。
按理说,这也是白大爷的孝心。
可是,东西送不到别人的心坎上。
而且在某些地区,送夜壶有嘲讽人的含义。
或许以老太太的资质,想不到这一层,但儿子送这个东西,会让她觉得,白大爷嫌弃她年龄大。
明明能吃能吃能走,却被人觉得老了,换作谁也不愿意啊。
白大爷再次被老太太嫌弃了。
白大爷想得到母亲的认可,这一点应该向老三学习。
投其所好,送别人心水的东西,说他们爱听的话,这比在背后默默做事,强多了。
来源:居里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