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首播收视,2.1%峰值,豆瓣8.7,央视八套三年没这么疯过。
“1.89%首播收视,2.1%峰值,豆瓣8.7,央视八套三年没这么疯过。
”朋友圈刷到这条数据的时候,刚下班的地铁里有人直接外放片头曲,旁边大叔跟着哼,一秒穿越回1949。
真有这么神?
回家连刷四集,最直接的感受:这剧不端着。
吴石将军不是传统谍战里那种“永远正确”的英雄,他会犹豫,会饿,会偷偷把馒头掰成两半藏袖口里。
于和伟瘦了八公斤,脸凹下去,法令纹深得像旧电报纸的折痕,一抬眼全是疲惫,偏偏这种疲惫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在刀尖上发报的人。
导演杨亚洲在平潭搭了整条台北街,总统府的砖缝都按1949年的尺寸来。
道具组最疯的是那台电报机,真从南京军区档案馆借来同款,按键声一响,弹幕齐刷“DNA动了”。
编剧卢敏更狠,跑去台湾采访了四十多万字的口述史,回来把朱枫写成了“会骂脏话的革命者”。
吴越演得太像,党史专家看完直接说:这就是朱枫本人,连皱眉的角度都对。
魏晨那段水下戏是真潜水证上阵,没替身。
镜头里他憋到脸发紫,观众在屏幕外跟着屏住呼吸。
播完这段,微博热搜挂了一晚上“魏晨 肺活量”。
有人调侃:“原来偶像派憋气也能憋出演技。
”
数据不会骗人。
央视索福瑞说首播1.89%,腾讯视频3亿播放量,马来西亚Astro直接买断东南亚版权——头一次有大陆谍战剧进人家黄金档。
更离谱的是,台湾地区最近翻出一批1949年军情档案,里头“舟山战役情报”的落款,和剧里吴石发报的时间戳对上了。
历史自己跑出来盖章,这谁扛得住?
最戳的是片尾彩蛋:吴石后人看完片,给剧组寄了张老照片。
照片里年轻的吴石站在台北街头,背后是模糊的日文招牌。
剧组把这张照片修成了高清,嵌在片尾字幕里。
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沉默的荣耀”,不是枪炮声,是这些照片里永远回不来的背影。
现在每天更新两集,弹幕从“这谁顶得住”刷到“建议申遗”。
有人问我值不值得追?
这么说吧——看完第四集,默默把微信名改成了“电报声0.5倍速”。
不为别的,就想提醒自己:有些声音,得听一辈子。
来源:积极的风铃6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