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茉莉视听论坛”共襄文化盛举 王伟民助力长剧展望未来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9 23:47 2

摘要:2025金茉莉视听论坛日前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剧论坛更是人声鼎沸。本次论坛以“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讨论。在如今微短剧兴起,长剧集亟须改变的大环境下,多方人马齐聚一堂,为电视剧未来发展献策献力。

2025金茉莉视听论坛日前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召开。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剧论坛更是人声鼎沸。本次论坛以“电视剧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讨论。在如今微短剧兴起,长剧集亟须改变的大环境下,多方人马齐聚一堂,为电视剧未来发展献策献力。

在参会的诸多嘉宾中,一直高举主旋律大旗的导演王伟民的发言尤为引人注目。这位曾先后创作并执导过《我的1997》《彝海结盟》《索玛花开》《走向大西南》《张骞》等多部长剧的中坚导演,面对当下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对前路漫漫的未来侃侃而谈,贡献出一份又一份的真知灼见。让与会人士耳目一新的同时又倍感振奋。

论坛结束后,王伟民导演意犹未尽地接受了专访,在镜头前,他针对长剧的内容、观众以及未来发展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并谦虚地表示自己做得还不够多,需要在未来更加努力。

长剧要做好三件事:内容,内容还是内容

当今,包括微短剧在内的短视频已经走入千家万户,观众已经从单一的电视机转为多媒体终端。这不可避免地对长剧的生存空间产生了影响。如何在Z世代守护和开拓长剧的阵地呢?王伟民旗帜鲜明地指出关键点——内容。

“因为我们搞的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目前最传统的手段之一是小说,但小说消亡了吗?传统戏剧消亡了吗?电影消亡了吗?都没有,好戏自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旦有好戏,它还是万人空巷。比如《狂飙》《隐秘的角落》以及《繁花》等等。所以我觉得长剧本身不会消亡,但如果没有优质内容生产的话,它会不断地萎靡下去。这是让人非常痛心的。”

多年来创作主旋律的工作经历,让王伟民非常在意精神文明的品牌塑造。“对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我觉得长剧集是中国一张很好的名片,如果我们自己这张文化名片丢掉,那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就太可惜了。要有品牌意识,更要有品牌保护意识。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面对互联网上的短视频文化,王伟民并没有讳疾忌医,“比如网友总结出的快进文化(指调倍速观剧等行为)、快解说电影电视剧等等短视频特色,对长剧的冲击的确太大了。但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应该呼吁国家和政府主导部门去大力保护优秀长剧这一品牌。”王伟民拿出当年《大宅门》《乔家大院》的热播来举证“唯有内容打动观众,才能铸造经典”这一真理。“为什么现在长剧数量在增长,但现象级作品却越来越成为濒危物种?这是问题也是答案。”

“因此,潜心创作是长剧从业者目前最需要做的。”王伟民调侃自己每次的创作犹如苦行僧,但他却引以为傲。“我觉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是一个外力,这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你自己的那盏台灯底下,常年守着一盏孤灯,忍受孤独去创造出一部好看的剧本。”

那创作者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又在哪里?“责任感,一种历史的责任感,”王伟民用一种严肃且坦然的态度来回答:“我觉得要做好拼尽一切努力的觉悟来创作。不然的话,对于下一代再下下一代真的就是会有审美缺失的问题,而这种审美的缺失,最终就是文化的全面倒退。所以我在包括这次论坛在内的多个场合大力呼吁在长剧制作精良上的多方面配合。要把传统的现实主义、重点题材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拉到一个高度,并足以和欧美去抗衡。”

抗衡但不封闭也是王伟民在提倡的一个关键点。“你的价值观是优秀的,但也要输出的。所以要有胸怀和气度。”在去年《黑神话》和《哪吒》爆款后,王伟民对主动敞开怀抱去寻求合作更有信心了。“它们(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的东西。但我们也要去提升自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因为你拍的东西必须要有人看,而想让人家看你就必须要研究人家的喜好,这不是谄媚,而是知己知彼。”

不要辜负观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常年在一线的主旋律创作,使得王伟民能够大范围地接触不同地点,不同背景的观众。他坦言自己能有成绩是离不开观众的支持。而如何与观众打交道,就是我们采访的第二个环节。

“我先说个小花絮,就是去年《孤舟》这部谍战剧播出后,我在网上看到了网友大量的对男主和女二的情感二创。我很开心,因为网友们的创作是用心且不求回报的。”那让网友们有动力支持长剧的原因何在?王伟民笑言又走回了原点:创作者的真诚。

“对,所以这个(真诚)就是我们面对观众最好的一个沟通方式,我觉得不要去怨天尤人,也不用去说某某事物冲击了长剧。长剧能够留住观众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文学的具象化,文学的核心是人,而长剧是通过镜头来表现人对于世界的态度和人在这个世界上所遭遇的所有事情后的心理感受。 ”

具备了真诚,是否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或者说观众就会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剧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你东西要有个性化!”王伟民拿出曾刷爆互联网的《我的阿勒泰》举例:“这部剧是个相对散文化的作品,如果是按照常理,它是没办法与观众见面的。但是它却成了爆款,为什么?实际上就是两点,第一,你坚持了你的个性化,它就是把散文化做到极致。用风光,用真情,用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来打动观众。第二点仍旧是真诚,你要承担很多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血本无归。但团队想让观众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作品,顶着压力上。这就是真诚。”

那创作者们做到了真诚和个性化,是不是万无一失呢?王伟民表示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引导观众而不是讨好观众。“比如我要启动一个长剧项目,我有两个坚持,第一个不跟风,别人拍什么我一定要回避,这个东西不是说别人拍得火,我一定要拍这个东西,我绝对不跟风。第二我不看数据,因为数据不能与创作画等号,任何一部爆款剧的创作它都是独特的,如果按照所谓的观众喜好数值表来创作,那非常简单。某某编剧流量多少,某某演员他流量多少,双CP是不是更容易吸引流量?等等。这个东西一定会让部分观众喜欢,因为是讨好他们的。但它多半也一定是垃圾。因为它没有温度,没有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也没有审美,流量和数据怎么可能产生审美?所以我们要引导或者去展示什么是好内容,而不是一味迎合观众。”

未来的王伟民,未来的长剧集

与智者相处的时间总是短暂,因为我们太习惯于沉迷碎片化的信息,从而缺乏坐下来去倾听和讨论需要花费时间思考的事物本质。

临近尾声,还是要让王导放松一点。谈及未来的计划,王导表示自己马上开机一部主旋律长剧:“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的就是,在这部新作品里,我会呈现出上面聊到的个性化与年轻化。当然,并不是说要放弃所谓的大龄观众,而是说要在内容上创新,每次要给观众不同的东西。不然就是自己打脸。”

王导介绍说这部剧将围绕长征展开。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部剧讲述的是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的生活细节。“我想通过战士们与沿途百姓的互动,来告诉观众红色精神是怎么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这个很有意思,通常大家都会关注红军的战斗场景,而不是红军的生活场景。但红军能打胜仗恰恰是由平时的细节来决定的。”

问及最近火速破圈的AI,王导也表示自己是一个AI爱好者。“第一,我不抵触AI,恰如我当年不抵触互联网浪潮以及如今的短视频。这是一个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在工作中,AI帮助我和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我马上开拍的长征戏,里面的大场面AI多半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而且效果非常棒。”

不过王导也担心很多创作者会依赖AI完成创作,最终导致创作力的衰退。“因为AI是经过数据搜索分析最后得出的产物,而创作者认真创作的东西哪怕有缺点,也是有灵魂的。这个是AI永远改变不了的。文艺需要温度,需要审美。”

在论坛研讨的过程中,王伟民还着重介绍了自己与幸福蓝海合作的项目《张骞》。这是一个厚重而又传奇的历史长剧。“我现在更喜欢拍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伟人故事。因为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年龄到了,越发觉得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而反过来看名垂千古的先贤,他们是多么充满魅力的一群人。另一方面,通过创作这个过程,我觉得我们能够稍微碰触到这些伟人的衣角,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动力。其实可能是我创作这些戏的一个核心的动力,因为你创作的时候,会有一瞬间感觉你理解了某位伟人的想法。那他当时所思所想,你起码是有了心灵上的共鸣。”

来源:我是娱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