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书圈里刷起一场争论,有人把飞剑仙朱亮和昆仑僧当成“恶人代表”,我看到第一反应是:别急着下定论。说实话,我也看过朱亮的那场血气上头——徒弟被害、怒火冲脑,这样的人在现实里也不少见,属于那种被利益和亲情撕裂后炸裂的人,连带着让读者恨得牙痒痒,但把他拉进“纯坏”
朱亮算恶人?别被情绪带跑了——我捋出武侠里真正四个“纯坏”角色,越看越冷
最近书圈里刷起一场争论,有人把飞剑仙朱亮和昆仑僧当成“恶人代表”,我看到第一反应是:别急着下定论。说实话,我也看过朱亮的那场血气上头——徒弟被害、怒火冲脑,这样的人在现实里也不少见,属于那种被利益和亲情撕裂后炸裂的人,连带着让读者恨得牙痒痒,但把他拉进“纯坏”行列,恐怕太简化了。朱亮的暴力里有动机,他的黑化有触发条件,所以他更像是“复仇疯批”,而非没有理由的邪恶。
真正让我背脊发寒的,是另一类人:他们不光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做的时候还算得清账、算得精准,仿佛恶行是逻辑上的选择而非情绪的失控。第一个让我想到的就是那位山西出身、被养大的天德王黄伦。他不是一时昏招,而是把恩人当筹码来用,把好处收了再反咬回去,把利益关系都设计成对方无法自保的陷阱。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传统企业上班,曾经被“老好人”上司一步步架空,最后连饭碗都保不住,那种从“恩人”到“掠夺者”的转变,和黄伦的逻辑如出一辙——这类人最可怕,因为他们懂人情,也学会用人情做武器。
再者是半赤蜂王典这类人物,外表能说会道,内心把背叛当成策略。他跟恩人结拜,然后系统化地替换掉所有可靠的人,把“忠诚”变成了可以交易的资源。这种手段让我想起一段我亲眼见过的戏:同事王姐曾信任一个合伙人,两年内对方表面上帮忙拉客户,背地里却把客户名单复制带走,到最后把她逼得退场。这种从内侧瓦解体系的恶,比赤裸裸的暴力更毒,因为它让人无处藏身,连信任都成了危险。
还有一种纯粹的忘恩负义,像夏遂良那种把救命恩人当工具、把身份当标签用完即弃的人,他们的恶行不需要宏大叙事,更多是日常里的无情和漠视。记得我看过一本访谈,受访者说起小时候邻居救了他一家人,长大后那邻居却在关键时刻置之不理,那种熟悉的冷漠比任何刀剑都更扎心。夏遂良式的反复背叛,不是戏剧性的爆发,而是长期的消耗,这种人把别人当作可以随意丢弃的备胎,恶意由内而外,令人最难原谅。
到了庄子勤那一类,我愿意用“行业性的卑劣”来形容:他们不止一次选软柿子捏,专挑老人和孩子下手,做事程序化、手段阴狠、还带有表演天赋,让旁观者觉得荒唐又无奈。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中也有影子,比如那些在制度漏洞里反复钻营的人,用规则的灰色地带去保证自己永远站在强者一边。这类人让人气愤,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把人性最脆弱的部分拿来做赌注,毫无悔意。
说到这里,咱们别只把矛头指向小说里的“坏蛋”。这些人物之所以可怕,背后常常有现实的土壤:权力不受制衡、救助被视作廉价筹码、弱者的信任被制度化地剥夺。不得不说,武侠世界的极端化设置反而帮我们看清了现实的微妙差别。真正的“纯坏”不是一场愤怒的爆发,而是把伤害当成工具、把恩情当成筹码、把背叛制度化的人格策略。
既然分得清“被逼疯的复仇者”和“算计他人的掠食者”,我们在现实中该怎么办呢?首先要练就辨识力,多看对方在利益和压力下的真实反应,而不是只看台面上的承诺。我有个同事小赵,前几年被一个“兄弟”频繁求助,每次都答应,结果那人用完就跑。后来小赵学会了设界限,把每一次帮助都写成合同式的记录,结果关系变得清清楚楚,自己也少了被利用的机会。其次要把对方的重复模式作为判断标准,一个人的恶行如果是系统性的,就该远离并且保存证据,而不是一味感情用事。最后别把所有人都标签化,仍有人会在危机中站出来,那些“被黑化”的角色也可能有回头的空间,我们需要的,是既有同情心又有自保能力。
说实话,看这些角色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快感,而是一种警觉。武侠小说教会我们分辨刀光之外的人性冷暖,也提醒都市里的我们别把情义当赌注。记住一句话:恶可以有理由,但“纯坏”从来不需要理由,这就是让人最难承受的那一类人。
你有没有在现实中遇到过像书里那样的“忘恩型”或者“系统性算计型”人物?说说你遇到的故事或者你的判断方法,咱们在评论里好好聊一聊。
来源:动漫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