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内容供给端长剧及微短剧有望形成良性发展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9 17:17 3

摘要:9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表示将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目前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推进微短剧产业的规范发展。

9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表示将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目前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推进微短剧产业的规范发展。

未来微短剧产业,会继续往精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内围绕抖音、红果、爱奇艺等平台布局的微短剧制作公司,以及出海短剧平台后续将持续起量。在政策利好之下,长剧制作产能以及质量也将有提升,内容供给端看长剧及微短剧有望形成良性发展。

今天简单梳理微短剧行业。

微短剧行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内容消费形式,近年来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与演变。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2013年至2018年为起源阶段,标志性事件是优酷上线迷你剧《万万没想到》,开启了短剧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探索之路,同期作品多以搞笑类为主,如《陈翔六点半》和《七舅脑爷》等;

2019年至2020年进入萌芽阶段,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始整合网络微短剧资源,并推出“快手小剧场”“光合计划”等扶持举措,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中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正式将其纳入视频剧集赛道管理范畴,2020年因此被称为“网络微短剧元年”;

2021年至2022年为成长阶段,各大长视频与短视频平台纷纷入局,推出各类激励计划,例如快手的“星芒短剧”计划、抖音的“新番计划”以及腾讯的“十分剧场”,推动微短剧数量激增,2021年全年备案数量为398部,2022年接近2800部,同比增长600%;

2023年起进入爆发阶段,大量不同题材的优质短剧涌现,涵盖悬疑、爱情、奇幻等多种类型,行业关注度显著提升,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首次设立“微短剧行业发展论坛”,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也设置短剧创投板块,标志着微短剧加速进入主流视野。

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58.6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34.5%,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能。进入2024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至504亿元,同比增长约35%,首次超过当年预计470亿元的电影票房总额,反映出微短剧对传统影视市场的分流效应日益显著。未来几年,尽管增速将逐步放缓,但整体市场仍保持稳健扩张态势,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13.9亿元,实现从百亿级向千亿级跨越。

细分来看,小程序/短剧APP渠道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依托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小程序生态,形成了高效的付费转化路径,而长视频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也在持续加大内容投入,共同推动市场扩容。

微短剧产业链呈现出一个多方协同、闭环运作的生态系统,涵盖从IP创作到内容分发再到商业变现的完整链条。

上游环节主要包括IP版权方,如阅文集团、掌阅科技、番茄小说网、腾讯动漫等网络文学与动漫平台,它们提供丰富的原创故事资源,尤其是网文IP占据了微短剧改编来源的一半左右,构成行业发展的核心素材库;

中游由承制方组成,包括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如开心麻花、新片场)、MCN机构、信息流广告公司及部分具备制作能力的IP持有方,负责剧本改编、演员选角、拍摄剪辑等全流程制作工作,其中许多企业原本深耕信息流广告领域,具备高效的内容生产能力;

下游则以分发平台为核心,包括抖音、快手、微信小程序、独立短剧APP以及爱奇艺、优酷等长视频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承担内容展示功能,还通过算法推荐机制精准触达用户群体,并完成流量变现;最终用户通过付费观看或参与广告互动实现消费行为,广告商则通过植入式广告、贴片广告等形式进行品牌推广,分销商连接广告主与平台,监管机构则确保整个链条合规运行,形成“内容生产—多渠道分发—用户消费—广告变现—监管保障”的闭环结构。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当前微短剧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平台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主要竞争者集中在几大互联网平台:抖音凭借“剧有引力计划”整合原有资源,强化内容扶持力度;快手持续推进“星芒短剧”“群星计划”等项目,聚焦精品化内容孵化;微信依托庞大的社交生态,在小程序端布局微短剧业务,形成独特的私域流量优势;此外,腾讯、爱奇艺、优酷等传统视频平台也相继推出“微剧场”“扶摇计划”等专项支持政策,争夺市场份额。虽然尚未公布明确的市场份额数据,但从内容产出量、用户覆盖度及商业化成熟度来看,抖音与快手处于领先地位,微信小程序凭借高转化率成为重要的盈利渠道。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具备专业制作能力的企业加入赛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微短剧相关企业注册数量已达2.3万家,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发行许可的企业从2022年6月的14家增长至2023年12月的134家,表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的同时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微短剧行业的主要商业模式集中在付费点播与广告变现两大方向。

在付费模式方面,用户通常以单集付费或打包购买的形式解锁剧情,尤其在小程序平台中广泛采用“前几集免费+后续收费”的策略,有效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并提升转化率;平台与版权方、制作方之间存在分账机制,但由于媒体渠道分成比例高达80%-85%,导致编剧、制作团队所得有限,普遍仅为几万元保底加小个位数百分比的分成,利润空间极薄,唯有爆款剧才能带来超额收益。

广告变现方面,微短剧因其强情节驱动和高沉浸感,成为品牌营销的新阵地,广告形式包括剧中自然植入、口播广告、贴片广告等,数据显示,87.7%的用户对微短剧中的广告表示可接受或勉强接受,26.5%的用户会优先考虑购买广告产品,41.6%将其作为备选,说明广告转化潜力较大。此外,“微短剧+文旅”融合模式正在兴起,国家广电总局于2024年1月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鼓励围绕真实取景地打造主题作品,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消费,拓展新的盈利场景。

展望未来,微短剧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围绕精品化、技术赋能、用户扩展与出海布局四大方向展开。

政策层面持续加强监管,自2020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陆续出台多项文件规范内容审核、实施创作提升计划,并将小程序类微短剧纳入备案管理体系,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上,在用户审美升级与监管趋严双重压力下,粗制滥造的作品逐渐被淘汰,高质量、现实题材、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获得更多政策扶持与平台推荐,北京广电局已明确对优秀微短剧提供最高100万元的资金资助,激励精品创作。

技术方面,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正被应用于剧本创意、角色设计、视频生成等环节,显著缩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并提升内容多样性,成为行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工具。

用户层面,微短剧正经历“农村包围城市”的扩散过程,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延伸,同时吸引更广泛年龄层观众,满足碎片化娱乐需求。

国际化方面,依托中国网文出海积累的全球读者基础,微短剧出海已初见成效,有望复制网文成功路径,在东南亚、北美等地打开新市场,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总体而言,微短剧行业将在规范中提质,在创新中突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