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没看够?这些非遗大剧推给你!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4-12-01 19:07 5

摘要:“现在的影视剧太‘美’了!”《蜀锦人家》正式开播,“非遗”蜀锦作为剧中的核心文化元素,引发观众对蜀锦文化的关注,纷纷感叹:“影视剧服化道细节尽展中华审美。”

“现在的影视剧太‘美’了!”《蜀锦人家》正式开播,“非遗”蜀锦作为剧中的核心文化元素,引发观众对蜀锦文化的关注,纷纷感叹:“影视剧服化道细节尽展中华审美。”

非遗元素在影视剧中频频亮相,各大热播剧都开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故事创作之中。《永夜星河》在服饰细节中融入传统工艺,运用烧箔、贝雕、漆器、掐丝等工艺使服装更加精美,并结合金陵绳结编结技艺、民间布艺、庆阳香包绣制、旗袍制作技艺、瓯绣等非遗工艺定制各式挂件配饰。《珠帘玉幕》的非遗螺钿、琉璃烧制技艺、合浦南珠、扬州玉雕等道具都与非遗文化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随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以来,非遗微短剧成为讲好地方故事、赋能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梦枕星河》不仅拍非遗,还将非遗产品与微短剧故事有机结合,将苏州人的生活与古城保护、非遗文化、现代园区等融合在一起, 用微短剧讲述非遗故事,用非遗故事承载文化。

不少待播剧集,也打出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看点。《清明上河图密码》通过还原824位人物,重现北宋汴梁的人间万象。《家业》讲述以墨为刃、重振家族徽墨产业的传奇故事.....这些影视剧呈现了传统文化的色彩之美、艺术之美、传承之美。

《一梦枕星河》:

一把非遗苏扇,镌刻三代人三十年的苏州故事

苏州折扇,

南宋时便可自制,

从明代开始有名,

“吴中折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作股为俗制,惟棕竹、毛竹为之,称怀袖雅物。”

苏扇是吴文化的物质载体,

承载着泅渡千年历史长河的余温,

记录着苏州这座古城的历史人文。

一把苏扇如何制得?

木材选择有多讲究?

扇子形状如何打磨?

稀缺材料如何觅得?

《一梦枕星河》通过非遗传承人

修复古扇的故事主线给出了答案:

缂丝苏绣、紫檀扇骨、银丝镶嵌......

一把小小的苏扇,

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传统工艺。

《一梦枕星河》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苏扇制作技艺为亮点;

以历史文化名城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

三十年发展变迁为背景;

以苏扇修复和数字化古城为主线,

展现非遗里的“苏式”生活。

剧中的苏州,

有着独特的江南之风,

古街旖旎,街道幽深;

落花随风,流水潺潺。

更融入苏绣、宋锦、缂丝、评弹、昆曲等

苏州非遗元素:

苏扇的古朴典雅、

苏绣的精妙针法、

缂丝的神奇技艺、

昆曲的婉转腔调、

评弹的悠悠弦音。

从苏扇传承到古城保护,

从生活质感到非遗文化,

通过细节将观众认知里的非遗符号

转化为有魅力的具象故事,

这就是《一梦枕星河》发掘的

文旅微短剧创作密码。

《蜀锦人家》:

寸锦寸心,展现蜀锦之美

“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

提起蜀锦,

映入脑海的应该是一幅幅

彩条经纬、鸳鸯罗织的锦绣之象,

千百年来,

蜀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蜀锦,在我国传承已逾两千年。

在中国“四大名锦”中,

蜀锦位列首位,

有着“天下母锦”的美誉。

蜀锦在唐代发展至鼎盛,

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

被视为唐锦的代表。

成为唐朝盛世最鲜活、最立体的文化符号。

电视剧《蜀锦人家》

便是以“蜀锦”为主线,

展现唐朝的蜀锦制作工艺,

讲述蜀锦手工艺者们的匠人精神。

剧中展示了蜀锦从缫丝、染色、织锦、

到制衣的全过程,

从款式版型、色彩搭配、纹样设计到工艺制作,

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力求让观众看到来自两千年前的传统之美。

为了将蜀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有效地融入到服装造型中,

团队走访了成都蜀锦博物馆,

看非遗传人现场演示织锦过程,

并查阅了大量史料,

结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使用场合,

对蜀锦的展示和应用做了专门的创新设定,

力求还原盛晚唐时期的民间服饰风貌。

除此之外,剧中还融入了

许多唐朝兴盛的文化元素:

通过飞花令、催妆诗、弹唱诗等

一系列唐代时兴方式,

呈现唐朝最负盛名的诗文化;

以白纻舞、绿腰舞、胡旋舞等细节元素,

呈现唐舞蹈艺术的高峰;

通过煮茶之风,

来体现唐代人物精神风骨。

全方位地展现盛唐风貌,

弘扬唐文化之美。

《清明上河图密码》:

古画之下,看宋朝风韵

长达5.28米的画卷、

记录了近千人的生活、

河中航行着20多艘木船、

岸上分布着70多栋房屋,

儒道佛、茶叶、丝绸、文人、瓷器、建筑、车马、中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包含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数米卷轴描绘大宋市井生活百态,

古代版的“人间烟火气”跃然眼前。

首部以千古名画为线索的探案剧

——《清明上河图密码》

第一次打开了汴京街市背后的悬疑和谜团。

《清明上河图》如何能解开悬疑密码?

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

从画卷《清明上河图》出发,

将一幅幅满是生活气息的画面

融入到剧情之中。

在桩桩案件发生的背后,

展示北宋汴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画卷到荧幕,

剧中还原了一个“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

飞架汴河之上、状如飞虹的虹桥,

上桥观景的人群摩肩接踵,

上有马轿争道,下有船桥相碰,

汴河之上舟楫如林……

美术团队参照《清明上河图》

对主城区进行了1:1的复刻。

从房屋、虹桥、漕船、摊档到人物走位,

市井风貌的营造始终秉持着生活逻辑。

此外,剧中陈设和布景还参考了

《斗茶图》《货郎图》《东京梦华录》

《宋代乐书》《宋宴》等古籍画作,

努力呈现宋人的“生活气”。

“茶壶、酒瓶、油纸伞,在剧中承载着一个个有生命力、有温度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密码》美术指导孙健表示,

希望能真实呈现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学;

更希望青少年在观看影视剧时,

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直观的感受,

在血脉觉醒里,

看到古老的文化照耀着今天。

《家业》:

国内首部徽墨非遗文化大剧

“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

“坚如玉,研无声”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徽墨,

以其色泽黑润、质地细腻、

落纸如漆、经久不褪等特点

而闻名于世。

它起源于唐代,

发展于宋代,

兴盛于明清,

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里,

徽墨不仅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工具,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锭徽墨的诞生,

要历经千锤百炼。

炼烟、熬胶、和料、捶打、

入模、修边、翻晾、打蜡、描金等

多道繁杂的工序下,

才能制出一方佳墨。

《家业》以“一块墨”作为叙事切口,

将完整构建古徽墨的制作技艺。

赵贤新 摄

首次将徽墨这一 非遗文化带到荧屏,

以千年非 遗“徽墨”为故事载体,

讲述一块墨、两代人、三大家族的故事,

徐徐展开徽州墨业中众人的命运起伏。

从家宅到家国,

从个人成长到文化守护,

《家业》展现了徽雕、徽菜、徽派建筑等

在内的徽文化,

描绘了一幅明朝墨界繁荣景象的历史文化画卷。

赵贤新 摄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活水,在文艺创新和精品创作中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同时,基于底蕴与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走红”,传统文化类作品频频“破圈”,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奔涌向前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来源:晓勇看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