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视率1.5%,豆瓣8.2分,央视把一部30年代小说拍成深圳创业片,谭松韵素颜出镜,王劲松一句台词冲上热搜,这背后不是情怀,是算账。
收视率1.5%,豆瓣8.2分,央视把一部30年代小说拍成深圳创业片,谭松韵素颜出镜,王劲松一句台词冲上热搜,这背后不是情怀,是算账。
央视把梁晓声写70后下乡的故事搬到90年代深圳,把“苦难”换成“创业”,把“命运”换成“商机”,收视率立刻飙到1.5%,同时段全国前三。
改时间,就是改命。
30年代农村换不到流量,90年代外贸、玩具厂、BP机,才是老年观众看得懂的“翻身符号”。
改得好,钱包就鼓。
豆瓣8.2分不是观众心软,是剧组把钱花在了刀口。
谭松韵提前两个月蹲深圳,找真女老板学粤语砍价,素颜拍破产戏,镜头里毛孔都看得见。
观众一看,这姑娘是真摔过跟头,不是滤镜里飘出来的仙女,分数自然高。
流量明星敢这么玩,数据组就得下岗。
梁晓声在采访里放话:“精神内核还在。”翻译过来:书里的苦我留着,苦里带血的部分我剪掉。
原著里方婉之被丈夫卖掉,剧里改成主动离婚,还顺手拿走客户名单。
观众要的是爽,不是疼。
疼留给文学,爽留给广告,会员拉新全靠这一刀。
王劲松演的落魄国企科长,三场戏涨粉五十万。
一场酒桌,他把“下海”说成“跳海”,一句“跳不好就淹死”被剪成短视频,播放量破两亿。
老演员懂行,台词像钉子,钉在观众焦虑上:体制内退休金不够,跳不跳?
跳!
话题有了,热度稳了,平台连夜加更。
剧组最精的是道具。
蛇口工业区旧招牌、摩托罗拉大哥大、三洋录音机,全按1:1复刻,连快餐店泡沫饭盒都印着1997。
历史顾问说采访过真老板,其实采访的是旧货市场摊主,花小钱买真回忆,换老年观众一句“我当年就用这个”,口碑就炸了。
省下的置景费,全砸在热搜位。
央视这次不拍“大男主”,专拍“大女主”,不是觉悟高,是广告金主换了。
奶粉、扫地机器人、理财APP,全盯着50岁以上女性钱包。
方婉之摆摊卖玩具到开外贸公司,刚好对应“银发经济”三步走:省钱、赚钱、投钱。
剧里她靠记账本翻身,剧外观众被种草“智能记账软件”,下载量三天翻十倍。
剧情就是广告,广告就是剧情,谁也离不开谁。
谭松韵团队放出“素颜”通稿,配图是高清剧照,毛孔修得只剩三根。
粉丝照样刷屏“真实”。
真实不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真实”能换钱。
品牌方连夜签她做“抗老精华”代言人,口号都想好——“敢素颜,才敢闯”。
演员、平台、品牌,三方一起数钞票,只剩观众把感动当福利。
央视索福瑞数据写着:55岁以上观众贡献63%的收视时长。
他们不爱穿越,不爱仙侠,就爱看自己年轻时没赶上却能想象的“暴富”。
剧组把深圳拍成遍地黄金,捡一块就能翻身,老年观众看得热血沸腾,仿佛当年错过的是机会,不是命运。
情绪被调包,收视率就稳。
剧里方婉之最后一集站在华强北柜台前,背景字幕打出“中国电子第一街”,镜头拉远,音乐起,观众泪目。
其实那块柜台租金一个月二十万,真正的90年代淘金客早就负债跑路。
剧组不拍负债,只拍高光,因为观众要的是希望,不是真相。
希望能充会员,真相只能关机。
结尾甩一句话:她把命运改成财报,你把财报当成命运,下次遥控器还握得稳吗?
来源:自由的圆月c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