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微短剧逐渐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行业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中宣部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名单的公布备受瞩目,而听花岛出品的《家里家外》与《法官的荣耀》两部作品同时入选,成为行业焦点。这一结果并非偶然,作为国家层面的权威扶持计划,其选拔标准
当微短剧逐渐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行业对优质内容的渴求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中宣部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名单的公布备受瞩目,而听花岛出品的《家里家外》与《法官的荣耀》两部作品同时入选,成为行业焦点。这一结果并非偶然,作为国家层面的权威扶持计划,其选拔标准严格考量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此次听花岛两部作品上榜,既彰显了其内容创作的硬实力,也为微短剧如何平衡市场热度与社会价值提供了生动范例。
《家里家外》与《法官的荣耀》虽题材各异,却同样扎根现实土壤,以细腻笔触描绘生活百态,传递深刻价值理念。《家里家外》聚焦当代家庭生活,用贴近日常的叙事风格展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剧中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而是将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真实生活场景搬上屏幕,成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截至目前,该剧已撬动全网52亿次话题讨论、30亿次播放量,成为现象级微短剧作品。在高热度背后,是观众对真实生活肌理的向往,也是对作品所传递的家庭温情、社会关怀的认可。
《法官的荣耀》则将视角转向基层法治实践,打破了公众对司法领域的刻板印象。剧中,法官们走出法庭,深入田间地头,用接地气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让庄严的法律在具体而微小的生活场景中焕发生机。作品没有空泛地宣扬法治精神,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展现司法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法律对普通民众权益的守护。这种将宏大命题融入微观叙事的创作手法,让法治温情深入人心,也让观众对基层法治建设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听花岛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微短剧市场脱颖而出,其独特的创作理念与差异化叙事策略功不可没。在女性角色塑造上,听花岛摒弃了部分短剧中女性被物化、标签化的弊端,着力打造拥有独立人格、清醒认知和自主选择权的“大女主”形象。从2024年春节档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到《家里家外》《破晓》《念念有词》,再到《十八岁太奶奶》系列,剧中女主角无论身份背景、性格特质如何,都凭借自身的坚韧与智慧追求幸福,而非依附他人。以奇幻治愈短剧《我的姐妹三千岁》为例,作品突破传统女性题材框架,讲述江烬与陆星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故事,呈现出纯粹、平等的女性友谊,打破了“塑料姐妹花”的刻板印象,传递出女性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守护的美好情感。
在题材选择与价值表达上,听花岛始终紧扣现实关切,将时代温度融入作品创作。当下,部分微短剧沉迷于“短平快”的狗血剧情,追求一时的感官刺激,导致作品“悬浮”感十足,与现实生活脱节。而听花岛则坚持从社会现实中挖掘选题,用戏剧化的方式反映时代脉搏,观照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家里家外》对家庭伦理的探讨、《法官的荣耀》对基层法治的展现,都精准捕捉到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获得情感共鸣,又能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更难能可贵的是,听花岛善于在日常叙事中融入宏大命题,实现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小家故事与国家情怀的有机统一。《法官的荣耀》将法治精神、公平正义的宏大理念,转化为基层法官在具体情境下的抉择与坚守,让观众感受到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中,主角容遇从民国数学家到现代家族掌门人的蜕变,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与担当,更通过“声乐救不了国,唯有科技强邦”“航天事业是大家共同奋战的接力”等台词,传递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时代责任感,实现了创作格局的升华。
中宣部对这两部作品的扶持,不仅是对听花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微短剧行业的引导。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在“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特别以《家里家外》为例,指出微短剧“如雨后春笋般地爆发式增长”,将听花岛的创作实践列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正面典范。这一表态清晰地传递出国家推动网络视听内容提质升级的导向,也为微短剧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唯有坚持内容为本、价值先行、风格独具,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观众的精品力作。
当前,观众对微短剧的审美需求正不断升级,从追求情绪刺激到渴望情感共鸣,再到期待价值引领。听花岛的成功实践证明,“有温度的写实”不仅能赢得市场认可,更能承担起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未来,期待更多微短剧创作者以听花岛为榜样,扎根现实、深耕内容,用优质作品传递时代正能量,推动微短剧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让微短剧成为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