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田湖徐百川同是被俘虏敌特大员,为何前者枪决,后者释放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01 20:23 2

摘要:田湖和徐百川,都是敌特的高位人物。在《风筝》这出剧里,两个人一个转头就被押上刑场,另一个居然很快就“放了鸽子”——拍拍手回了家。你说怪不怪?明明职位都够高,档案都够厚,凭啥落到截然不同下场?偏心呢,还是各有隐情?咱们今儿就摆摆这个事儿。

田湖和徐百川,都是敌特的高位人物。在《风筝》这出剧里,两个人一个转头就被押上刑场,另一个居然很快就“放了鸽子”——拍拍手回了家。你说怪不怪?明明职位都够高,档案都够厚,凭啥落到截然不同下场?偏心呢,还是各有隐情?咱们今儿就摆摆这个事儿。

先从田湖说起。世上的事儿经常是这样的——学识越多,走歪门邪道也越花样百出。这田湖,正是个例子。人家老丈人是出了名的反共头子高占龙,田湖一接过衣钵,这中统的烂摊子很快就被他收拾得规规整整。有什么本事呢?田湖有耐心,能啃硬骨头,书别人大多是翻过去就扔进烂纸篓,他不一样,连革命理论都背下几章——一本正经地看左边,是想用这些粮食来补右边刀口的血。

可惜,这人书是读对了,脑筋却全拧着劲,学以致用不是为治国兴民。田湖琢磨那一套不过是想“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越了解新政,越懂怎么捣乱。换了常人,妻儿老小都还身边呢,说不定做事还有点顾忌,可田湖心够狠,早把家人送去台湾,这下是彻底放下行李,没有软肋。一个人,头顶寡淡月亮,活成孤注一掷。他和徐百川还有点交情,表面上客客气气,其实盘算盘到一起干更大的事儿,也没啥道德压力。

人心最怕空落落的没归处。田湖这种人,到了局子里,连气味都带着点铁锈味儿。他不是没本事投诚,但咬住牙,连最后一口气都不肯撒开——既不认错,也不求活。到了这个地步,再看他以前做的那些事:破坏、抓捕、整人,手里攥着别人生死,嘴上却一点不松口。老实讲,哪怕他那时候咽口气说一句“悔过”,或许还有点转机,偏偏就没有。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流氓会武术,谁也拦不住”。田湖就是这么个人。他在铁栏杆里咬舌自尽的那一刻,大概也是某种宣言。天黑下来的时候,人也合着夜色消了,留着一句让人回味的话都没有。不光是他自己走得干脆,其实大半个城里盼着“该杀”,这仇都刻在烟火气里了。田湖的结局,唏嘘也罢,放下也是解脱。

说到徐百川,那就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了。谁都有软肋,徐百川的软肋,十有八九是他的儿子。风声紧的时候,他的家眷还困在香港,每回夜里熄灯,估计他心里想着的还不是党国大业,而是那瘦弱的少年走丢在码头的样子。这人,不像田湖那么铁板一块,被捕之后很快就识破风头。雷厉风行地,配合审讯,甚至愿意点出同案。有人说怕死,也没说错,以命换命,是人本能。

其实更多的是“留后”,想给自己,也给下一代一条路。徐百川在军统,那儿水深火热,他的位置早就让别人挤压边上了,说白了也没啥油水。抗战那会儿,他起过点作用——说不上大英雄,好歹也沾过点“抗日分子”的边。再往后,没什么大恶大错。比起田湖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狠劲儿,徐百川像是个有故事的旧人,懂得天平该往哪头靠。

生活里头,很多事不是黑白分明。有时候你说自己“坦白从宽”,其实也是退路被堵死了,玩不出别的花样,不如直接认个错。“将功补过”,这世道不是没给人机会——只要你愿意低头,不是心黑手狠的主儿,说不定还真能得到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徐百川最后能被放出来,不见得说他有多高的觉悟,至少是“识时务”,这点古人早就说过。

世面的转折,总是藏在简单的念头里。田湖一辈子拿“知己知彼”当旗号,终究是拿错了宝;徐百川挥拳抗日,到了关头也不得不低头,给新政做点事情填补旧账。不过说到待遇悬殊这事,也别全怪制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的选择。硬骨头有硬骨头的结局,会拐弯的,也有自己的路走出去。

咱们常说“历史没有如果”,可有时候想想,假如田湖那一刻没那么倔,徐百川当初再硬气一些,命运又该朝哪条巷子转弯?这些老旧的档案、泛黄的结局背后,其实都是一桩桩一个人的人生路数。人情冷暖、道路选择,说穿了,也不过如此。留下来的故事,给后来的人反复咀嚼。但究竟该怎么选、怎么走,怕是得每个人自己去试一试,谁也说不准。

也许到最后,街头巷尾还会有人念叨他们俩:一个拼到底,没留下回头路;一个会拐弯,活过了新世界。到底哪一种选择更难?哪个“转身”,算得上真正的不负此生?谁说得准呢。

来源:雨中闲赏荷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