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将对微短剧行业存在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博眼球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纠偏。这标志着继2024年《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实施后,行业监管进入精细化治
2025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表态,将对微短剧行业存在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博眼球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纠偏。这标志着继2024年《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实施后,行业监管进入精细化治理新阶段。在这场变革中,"霸总"人设的式微不仅折射出创作导向的转向,更预示着微短剧产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向价值深耕的深水区。
微短剧市场近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用户规模突破6.62亿。但高速发展背后,"霸总"题材的泛滥成为突出问题。这类作品常以"三分钟收购上市公司""医院优先救小三"等魔幻剧情,构建脱离现实的金钱至上逻辑,甚至宣扬攀附权贵的畸形婚恋观。部分制作方为追求流量,将"霸总"人设简化为"钞能力"符号,导致角色智商降级、剧情逻辑崩坏,引发社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担忧。
政策层面对此早有预判。2024年2月实施的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将30万元以上投资的"重点微短剧"纳入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管理,从源头遏制粗制滥造。2025年新规进一步要求平台不得以"霸总"等字眼作为片名引流,并建立"黑名单"机制动态清理违规内容。这些措施形成"备案-审核-惩戒"的闭环,倒逼行业告别"短平快"的流量收割模式。
"霸总"题材的退潮暴露出微短剧生态的深层矛盾。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下架的违规短剧中,72%涉及夸张炫富、性别刻板印象等"霸总"元素。典型包括《栀栀复栀栀》中"霸总跪地称奴"的狗血桥段,以及《裴总,夫人偷偷生崽了》将职场性骚扰美化为"霸道宠爱"的争议剧情。这些作品虽带来短期流量,却导致用户审美疲劳,某平台"霸总"类短剧完播率较2023年下降41%。
监管重压下,行业呈现两极分化:头部平台加速转型,红果短剧推出的《家里家外》通过川渝家庭伦理叙事,实现现实题材破圈,带动拍摄地文旅消费增长30%;中小制作方则陷入生存困境,部分团队因无法达到30万元备案门槛被迫退出市场。这种"阵痛期"恰是行业从无序扩张向精品化过渡的必经之路。
整治"霸总"乱象绝非否定市场活力,而是为行业开辟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现实题材微短剧占比已从12%提升至39.6%,家庭剧、法治剧成为新增长点。随着《微短剧管理办法》的制定,行业或将迎来"创作资质认证""内容价值评估"等长效机制,推动创作从"流量竞赛"转向"文化深耕"。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让微短剧回归"文化基础设施"的定位。当"霸总"的浮夸人设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对时代精神的真实映照,微短剧才能真正完成从娱乐产品到主流价值载体的蜕变。
来源:小康科技每日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