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家卫把金融线全推翻重拍,30分钟新镜头像一记耳光甩在“沪圈”脸上,署名权、偷录、老艺术家翻车,所有狗血全被这一剪子剪进法庭卷宗,观众才反应过来:原来我们之前看到的只是精装版瓜田。
你刷到《繁花》国际版预告没?
王家卫把金融线全推翻重拍,30分钟新镜头像一记耳光甩在“沪圈”脸上,署名权、偷录、老艺术家翻车,所有狗血全被这一剪子剪进法庭卷宗,观众才反应过来:原来我们之前看到的只是精装版瓜田。
我去年蹲剧组朋友喝酒,他醉醺醺丢一句:编剧在监视器外写戏,导演在监视器里改命,中间那条缝就是官司。
现在缝被法规填上了——国家版权局3月发的“繁花条款”把20%工作量写死,达不到就得上片尾,别想用“前期责编”糊弄过去。
听起来解气,可我问过三个跟组小编剧,他们说合同页数瞬间厚40%,保密条款直接写“禁止任何语音录制,包括自己备忘录”,签完连微信语音都不敢发,活成哑巴。
游本昌那边更绝,工作室2月甩出60年零负面记录,还拉上合作导演集体按手印,像给老师傅递上一块“免死金牌”。
可网友不买账:录音里那句“立人设”已经飘在热搜,大家发现老戏骨的皱纹也能当滤镜,滤镜碎了就比玻璃碴更扎手。
我翻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七个字——“原来爷叔也怕老”,比任何声明都杀人。
最头铁的属王家卫,香港影视展直接放话:官司打到底,国际版加料30分钟。
我看过粗剪片段,宝总站在外滩抽烟,背景股指大屏闪绿光,一地烟头暗示爆仓,比原版那碗“黄鱼面”狠多了。
有人猜他借重拍泄愤,我却觉得这是导演在给观众递和解书:你们要的尊重,我拍进胶片,代价是再烧一亿,我认。
别急着鼓掌,行业比剧更魔幻。
上海基地搞了个区块链“剧本云”,谁改了第几页第几行全上链,12个剧组排队用,价格按字节算。
我算了笔账,一部30集体量光存证费就小二十万,小剧组直接劝退,最后变成大组给律师交保护费,穷编剧依旧裸奔。
技术没毛病,毛病在钱。
观众这边也分裂。
豆瓣8.2爬回8.5那天,我收到两条私信,一条说“打起来好,打出血才有规则”,另一条说“戏好看就行,管谁写的”,头像一个是编剧一个是饭拍站姐。
我把两条截图拼一起发朋友圈,半小时收获127个赞,没人讨论剧情,全在站队。
那一刻我明白:大家看的不是戏,是职场修罗场照进自己,谁还没被抢过功劳?
所以别再问“到底谁写的宝总初恋线”,法院明年宣判,结果大概率是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然后写进教材当案例。
真正的影响在桌下:以后小编剧开工先开手机录音,导演连夜学区块链,老艺术家把“谨言慎行”贴化妆镜,观众学会把人和角色拆开看。
一部《繁花》让全行业升级打怪,代价是再没人敢把真心话留在饭桌。
来源:风中愉悦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