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你的狗”“我生来就是你的裙下之臣”“三分钟收购你公司,让你从这个地球上消失!”“10亿不够?那就100亿!”……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各种“霸总”“豪门”类的微短剧随处可见,几乎刷屏。
“我是你的狗”“我生来就是你的裙下之臣”“三分钟收购你公司,让你从这个地球上消失!”“10亿不够?那就100亿!”……如今打开短视频平台,各种“霸总”“豪门”类的微短剧随处可见,几乎刷屏。
有数据显示,2024年热门微短剧中,189部剧名带“总裁”,109部出现“夫人”,81部提到“娇妻”,80部涉及“离婚”。
从《闪婚五十岁》到《五十岁的我怀了二十岁霸总的孩子》,从“三分钟收购公司”到“百亿随便花”,不少微短剧人物设定夸张、情节脱离现实。
为了吸引眼球,有些微短剧甚至走向极端。比如之前某平台热播的剧里,竟出现“一胎生99个孩子”的离谱情节,让人大跌眼镜。这种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不仅贬损观众的智商,冲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也破坏了微短剧的创作和发展环境。
这些剧看似热闹,实则陷入了“三俗”循环:用浮夸人设博眼球,用低智剧情赚流量,靠狗血冲突制造“爽感”。
9月2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不断细化管理,对微短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及时纠偏。
微短剧本身叙事节奏快、体量小,观众对它的要求不像正剧、长剧那样严格。但发展到今天,大量微短剧跟风拍“霸总”“豪门”“狗血”,创作者把它们当成“流量密码”,导致内容越来越同质化、质量越来越低。
“霸总”盛行背后,其实是微短剧“短平快”“流量第一”的商业逻辑。
和传统影视剧相比,微短剧成本低、制作快,单部成本通常不足50万元,最快7天就能完成从剧本到上线的全过程。在“流量为王”的驱动下,制作方更愿意复制“成功套路”:固定人设、相似情节、万能冲突解决法。与其冒险创新,不如模仿爆款,至少能保证点击量。
平台的算法推荐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为了留住用户,系统更倾向于推送互动高的内容,而猎奇、冲突强的剧情往往更容易被看完、被讨论。这就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认真做内容的作品没人看,粗制滥造的“电子榨菜”反而被推荐。有导演坦言:“我们拍的现实题材,播放量还不到霸总剧的零头。”
更深层的问题是创作人才不足。很多微短剧编剧是从网文写手转行,习惯用“打脸”“反转”等套路推进剧情。不少创作者缺乏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靠想象堆砌“爽点”,导致人物单薄、逻辑不通。
“霸总”剧泛滥不仅让人审美疲劳,还带来更深层次的社会隐患。一方面,它们传递“金钱至上”“不劳而获”“嫌贫爱富”的扭曲价值观,暗示爱情和成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无需努力和付出,消磨整个社会的奋斗精神。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尤其不利。
另一方面,庸俗内容拉低行业水准,给行业声誉“招黑”。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眼中,微短剧几乎与格调低下、审美庸俗画上了等号,使得那些认真创作的优质作品反而被埋没。
因此,广电总局适时出台针对性的管理提示,不是为了限制行业发展,而是为“霸总”剧降降温、去去“狗血”,推动微短剧走向更健康的方向。
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去年的500亿元,实现新突破。
有句老话叫“猴跳三遍没人看”,微短剧市场发展越快,对内容的要求就越高。靠夸张设定和狗血剧情吸引眼球,观众迟早会腻。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实、有共鸣的生活故事。
面对庸俗化趋势,微短剧行业需要一场自我革新,让微短剧“微”而不弱、“短”而不浅。
首先,监管部门要守住底线。广电总局近期出台多项措施: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整治低质内容,要求平台自查自审。这些举措为行业划出红线,遏制无序扩张。
其次,平台应鼓励优质内容。在流量分配上向好作品倾斜,形成“好内容带来高流量,高流量激励好内容”的良性循环。主管部门也可设立评优机制,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微短剧精品化。
最关键的是,创作者要回归内容本身,跳出“霸总”套路,挖掘更多题材。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现实生活、自然人文都可以成为创作源泉。事实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大山的荣耀》《重回永乐大典》等短剧都让观众耳目一新,甚至感叹“短剧越来越像长剧了”。这证明微短剧可以既有流量又有格调,既好看又有内涵。
说到底,不管什么形式的创作,能打动人的永远是关于“人”本身的故事。
来源:江城高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