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亮剑短剧:“霸总”不会绝迹,但“降智套路”必须清零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8 14:19 3

摘要:“没了霸总,我还看什么短剧!”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短剧规范信号,让大批短剧爱好者陷入焦虑。副局长在会上明确指出,要针对群众集中吐槽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异化、片名博眼球等乱象精准纠偏,消息一出,行业内外瞬间炸开锅——难道风靡多年的“

“没了霸总,我还看什么短剧!”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新闻发布会上释放的短剧规范信号,让大批短剧爱好者陷入焦虑。副局长在会上明确指出,要针对群众集中吐槽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异化、片名博眼球等乱象精准纠偏,消息一出,行业内外瞬间炸开锅——难道风靡多年的“霸总”要彻底退出短剧舞台?

要厘清这个疑问,得先看透“霸总”走红的本质。作为小说与短剧中的“流量密码”,“霸总”人设有着高度固化的成功公式:英俊多金、手握商业帝国,对外是说一不二的冷面强者,对内却只对女主角展现极致宠溺,“八块腹肌”“公主抱”“专属偏爱”等标签化情节,精准戳中女频观众对理想爱情的想象。就连圈内知名女演员,都曾在综艺中公开表示追过霸总有声书,足见这一人设的受众基础有多深厚。

但政策风向一变,“霸总将消失”的传言便甚嚣尘上。可从行业一线反馈来看,这种恐慌完全是过度解读。正在地方拍摄短剧、长期饰演“霸总亲属”的演员直言:“现在拍的剧,核心还是霸总剧情,没见要停的迹象。”国内某短剧自媒体负责人也认为,政策绝非“一刀切”封杀霸总,而是要对这类剧情进行“总量控制+质量把关”,避免其沦为低质内容的遮羞布。

事实上,广电总局对短剧的规范早有布局。此前推出的分类分层审核机制、强制播出准入标准等政策,本质都是通过抬高行业门槛,倒逼短剧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赛道”。毕竟,短剧的爆火并非偶然——正如业内权威专家所言,“短剧是观众情感需求的具象化,帮人们圆了现实里难实现的梦”。它剧情直白、节奏飞快,能快速满足受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市场数据更印证了其分量:《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直接超越同年内地电影票房总和,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新巨头”。

如今的短剧行业,早已不是“下沉市场专属”的粗制滥造代名词。“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新创作计划落地,影视圈知名导演、实力派演员纷纷跨界入局,不仅让短剧的制作水准、表演功底实现质的飞跃,更让作品开始承载起价值引领的功能。但光鲜背后,“毒瘤内容”仍在暗处滋生:某短剧靠“女主一胎生99个孩子,摞成堆送进宫面圣”的荒诞剧情博眼球,被网友痛批“把观众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即便播放量破4500万,最终还是难逃下架命运;在小程序等隐蔽渠道,“植物人与盲女外卖员相恋生子”“老板痴迷绝经女性”等突破伦理底线的剧情更是屡见不鲜,不断透支着观众对行业的信任。

“这次政策就是冲着无脑剧情和变味霸总来的。”一位资深从业者的话,点破了监管的核心——要整治的不是“霸总”这个人设,而是“无脑化、低俗化的霸总套路”。某短剧导演直言不讳:“那些靠装傻充愣博眼球、传递拜金价值观的霸总剧情,肯定要被淘汰。”在他看来,对霸总人设的适度约束,反而能打破创作者的“舒适区”,倒逼行业跳出“换皮不换骨”的同质化怪圈,真正实现内容多元、百花齐放。

不可否认,“霸总”能在女频短剧里占据半壁江山,根源在于它浓缩了婚恋关系中的美好特质——完美伴侣、甜蜜爱情,这些都是普通人心中的“情感刚需”。业内共识是,只要守住“符合现实逻辑、传递正向价值观”的底线,“霸总”不会消失,反而会在监管的打磨下,摆脱低俗标签,以更立体、更有温度的形象回归。

正如行业人士所言:“监管越严,越说明行业被重视,越有长远发展的潜力。”广电总局的出手,不是要扼杀短剧的活力,而是要为行业“刮骨疗毒”——让“降智剧情”彻底退场,让“走心创作”成为主流,让短剧在满足观众情感需求的同时,真正扛起文化传播的责任。未来的短剧市场,或许少了些“无脑爽感”,但多的是“品质获得感”,这才是行业从“昙花一现”走向“长盛不衰”的唯一正道。

来源:书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