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爱情》结尾那顿家宴,江德福八十大寿,屋子里满满一桌子人,江卫国军装笔挺,旅长,副师级,那个位置不低了,孟天柱就在他旁边,副政委,副军级,一桌饭吃下来,那种距离感很明显,谁都看得出来,谁升得快,谁走得更远,这顿饭,就是他俩仕途的一个分界点。
《父母爱情》结尾那顿家宴,江德福八十大寿,屋子里满满一桌子人,江卫国军装笔挺,旅长,副师级,那个位置不低了,孟天柱就在他旁边,副政委,副军级,一桌饭吃下来,那种距离感很明显,谁都看得出来,谁升得快,谁走得更远,这顿饭,就是他俩仕途的一个分界点。
江卫国,十五岁就进了部队,初中那点文化,靠着火线提干,三十年时间才熬成一个副师级旅长,摩步旅带着上千号人,每天就是跟士兵混在一起,搞演习,搞训练,纯粹是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晋升速度慢,能走到这一步,真挺不容易。
江家那几个子女里他学历垫底,可他能打能拼,全靠一身本事硬撑着,晋升路上到处是坎,文化课就是过不去,写个材料得靠秘书,连报表都得有人帮着看,开大会做汇报,能少说一句就绝对不多说一句。
孟天柱,政委家庭出身,文化底子就厚,大学毕业,直接分到部队当政工干部,那材料写得叫一个漂亮,三十多岁就是正团,四十出头就副军,还是人大代表。
部队里上上下下都服他,干工作有方法,沟通协调能力强,往那一站就是个领导的样子,点子还多,对上级有汇报的一套,带队伍有自己的一套,就说那个演习经费的事,他能借着江亚宁的名头写成报告文学,宣传和申请经费两不耽误,经费批下来,转身就成了他的工作成果。
一个旅长,一个副政委,压根就不是一个赛道的,一个管兵,一个管方向,旅长带着兵练武,过的是刀尖上的日子,考核的是打仗的本事,副政委呢,主要就是动嘴动笔,搞政策,抓思想,管的是大局。
副师和副军,看着就差一级,实际上差的是整个圈子,旅长平时见得最多的是营长连长,副政委能直接跟军区打交道,还能去人大开会,那人脉就直接搭上了。
江卫国身上那种老部队的气质特别重,能打仗,什么演习,比武,拉练,他都冲在最前面,部队里提起他,都竖大拇指说“靠得住”。
可七八十年代以后,部队开始讲究“文化强军”,评比,晋升,看的是材料,是政策,一个初中毕业的旅长,太吃亏了,真到了选拔干部的时候,文化不过关,直接就把你刷下来了,军区要搞跨兵种培养,要协调地方关系,这些东西他一点都不懂。
孟天柱,正好就赶上了部队转型那阵风,他搞军民共建,跟地方关系处得好,解决了军属的就业问题,这些经验做成典型往上一报,就是政绩,人大代表的身份,让他晋升的时候总能优先。
部队要政绩,他能搞出来,部队要宣传,他笔杆子硬,部队要地方支持,他有关系,江家女婿这个身份,平时不说,关键时候,江德福一句话点拨,江亚宁动笔一写,事情基本就成了。
家里的关系,江卫国也有,江德福的老战友遍布全军,批个条子,写封推荐信,帮忙搭个桥,都能让他少走很多弯路,可江德福那个人,讲究规矩,不肯走后门,最多就是口头上说一句“这是江德福的儿子”,能扶你一把,但不能把你送到终点,江卫国自己的性格又硬,遇上事不爱求人,那种搞关系的场合,他宁愿不去,资源放在手里,跟没有一样。
孟天柱就不一样了,他是江家的女婿,安杰给安排的,这门婚姻直接变成了人脉,江亚宁是文化人,帮着他整理材料,写案例,部队里一评优,材料递上去,评委一看,视角独特,观点鲜明,直接加分,孟天柱跟江德福聊天,随口说说工作,老将军点拨两句,他心里就有数了,动静不大,事情就办得顺顺当当。
江德福自己也说过,卫国能打仗,可现在不是打仗的年代,天柱能管事,分寸拿捏得准,这两个人,走到最后,一个是纯粹的军事人才,一个偏向管理型人才。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谁适应得快,谁就走得远,江卫国要是碰上需要真刀真枪干的年代,练兵,打仗,他这种人肯定有用。
九十年代要是重视实战,说不定他就翻身了,孟天柱要是只会搞政工,没有基层经验,到了更高的位置,没有实战经历,发展也会受限。
结局那天,江卫国军装合身,聊的都是训练,都是演习,孟天柱招呼着宾客,说的都是工作,都是协调,两个人的气场完全不同,路数也不一样,要说谁更成功,没有标准答案。
只能说谁更适合那个年代,这就是命,仕途这种事,时代在变,标准也在变,江卫国和孟天柱,就是那个年代军人活法的两种样子,有的人死磕自己的理想,有的人顺应时代的潮流,最后谁能先戴上将星,光有本事还不够,还得跟时代合拍,两头都对上了,才有结果。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