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琅琊榜》的英雄光环:《风起长林》中的存在主义困境与抉择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7 18:15 1

摘要:在《琅琊榜》的光环下,《风起长林》初看似乎少了前作那种酣畅淋漓的复仇快感与智谋对决。

褪去英雄光环:《风起长林》中的存在主义困境与抉择

文/鼎客儿

在《琅琊榜》的光环下,《风起长林》初看似乎少了前作那种酣畅淋漓的复仇快感与智谋对决。

然而,这部续作恰恰通过褪去英雄光环的叙事,完成了一次更为深刻的存在主义探讨——当命运不再眷顾,当正义失去必然胜利的保证,人应当如何自处?

《风起长林》中的角色们,正是在这种存在主义的荒漠中,以各自的选择定义了自身的价值。

萧庭生这个角色构成了全剧的精神基石。

作为前作幸存者们的后代,他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

“长林”之名,既是荣誉也是枷锁。

萧庭生的选择不是激进的改革者,而是忠诚的守护者。他深知自己守护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朝廷,而是一个充满缺陷的现实秩序。

在生命最后的朝堂对峙中,他拖着病体为平旌辩护的场景,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死的责任伦理。

萧庭生的存在主义选择在于——明知理想难以完全实现,却依然选择承担。这种看似保守的坚守,实则蕴含巨大的精神力量。

萧平章则代表了另一种存在主义困境。

作为养子,他的身份本身就带有某种“非本真性”。

他不断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诚与价值,这种过度补偿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存在焦虑。

当他最终为救弟弟而选择牺牲时,这一行为既是对外在责任的履行,也是对内在自我认同的最终完成。

萧平章的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展现,而是一个存在主义者通过极端选择来实现自我定义的时刻。

最具存在主义色彩的角色当属萧平旌。

他从一个不拘小节的江湖少年,被迫成长为肩负家国重任的将领。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痛苦与抗拒。

当他在北境独自承担起抗敌重任时,面临的正是一种典型的存在主义境遇——他被抛入一个无法选择的处境,必须为自己做出决定。

萧平旌的成长不是简单的变得成熟,而是逐步意识到自由的沉重本质。他的选择定义了他是谁,而非他的出身或天赋。

与此相对,濮阳缨这一反派角色提供了存在主义的另一面镜像。

他的行为源于对世界不公的怨恨,选择以毁灭来回应存在的荒谬。

濮阳缨的悲剧在于,他意识到世界的无意义,却未能找到建设性的回应方式,最终被自己的怨恨所吞噬。

他与主角们的对比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面对存在的荒谬,是选择创造还是毁灭?

《风起长林》通过这些角色的命运交织,构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实验场。

剧中人物不断被抛入必须做出选择的境遇,而他们的选择最终定义了他们的本质。

这种叙事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核心观点不谋而合——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存在,遭遇自己,在世界上涌现,然后才定义自己。

当长林府最终被裁撤,当萧平旌选择远离朝堂,这些情节并非悲剧性的结局,而是对存在主义自由的最终确认。

真正的勇气不是在必然胜利的前提下战斗,而是在明知可能失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勇气不是英雄主义的张扬,而是平凡中的坚守。

《风起长林》因此超越了传统的英雄叙事,它不再讲述天生英雄的必然胜利,而是展现在命运无常中,普通人如何通过选择成为自己生命的英雄。

在这个意义上,它比前作更加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现实处境——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剧本的世界里,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这些选择赋予生命以意义。

当长林旗最终在北境飘扬时,它飘扬的不是必胜的保证,而是人类在面对存在困境时依然选择坚守的勇气旗帜。这面旗帜不属于天生的英雄,而属于所有在存在困境中依然选择承担责任的普通人。

或许,这正是《风起长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一个祛魅的世界里,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并为之负责。

提醒:凡对本文标题、图片、内容,进行抄袭搬运洗稿者,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来源:鼎客thin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