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原生家庭的伤痕。孩子认为没有被真爱,父母却觉得孩子不感恩。那铁梁的父母给他的生活岂不是更差。环境不安,家庭贫困,日常劳累,父亲缺失,为什么他不仅没有怨恨抑郁,还很积极乐观?
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原生家庭的伤痕。孩子认为没有被真爱,父母却觉得孩子不感恩。那铁梁的父母给他的生活岂不是更差。环境不安,家庭贫困,日常劳累,父亲缺失,为什么他不仅没有怨恨抑郁,还很积极乐观?
铁梁是来给部队送物资的,无意间和云虎聊起来。他欢乐的说,家里只有一个娘,爹也是队伍上的。爹让他在家,他没听,也参加队伍了。
铁梁见到几个叔叔,谈笑间积极乐观,既不自卑,也不愁苦。
提到父亲,为何丝毫没有怨恨他在自己成长中的缺失,反而充满自豪?
1 父亲在家虽然短暂,但用心深度陪伴,留下了美好记忆。
当年鲁长山短暂的回家了一段时间,儿子开始都不认识他。
回来第一天,鲁长山看到儿子一瘸一拐的背着柴火从外面走进院子。他赶紧接过来,让进屋休息。吃饭的时候,鲁长山把妻子专门给他做的面条分给儿子。儿子依然沉默不语。
后面那些天,小铁梁不停地观察。躲在屋里,看着爹在院子一刀一刀做义肢。从老远看着爹,结实有力的一下又一下挥着锄头。看着娘给爹送吃的,俩人面带微笑的说话。爹打猎回来,家里有肉吃。爹一个人就把一块地给开好了。
铁梁不再拒绝义肢。他努力的练习,爹娘在旁边鼓励,院子里洋溢着感人的亲情。他看见爹聪明能干,心里有自己和娘。
终于在父亲走的那天,他追了上来,甩掉拐杖,大声叫出了“爹”。以后,爹无论在不在身边,都是他心中的英雄和楷模。
鲁长山的陪伴虽然短暂,但对于铁梁来说却是成长中的关键记忆。父亲用真情实意的具体行动把对家人的爱和积极担当传递给他,奠定了优秀品格的基础。
2 母亲长期稳定的陪伴,情感温暖,保证身心健康。
铁梁摔倒,爸妈扶他起来,卸下义肢,才发现已经磨得血肉模糊。这孩子一直坚持练习不用拐杖走路,就是为了让父亲看到他心中对父爱的渴望和珍惜。
听到妻子说不怪你爹,他也是为你好。鲁长山悲愤、内疚得出门狠狠摔出那个木头假腿。
妻子跟出来,陪着他,安慰他。她说,这些年我们挺好的。铁梁这孩子虽然腿不好,但从来不闹病。
鬼子来一看,家里啥都没有,就他娘俩,也就走了。家里有两块地,也够他们吃,收成好的时候还能换块布做衣裳,铁梁可高兴了。
母亲的乐观和对父亲的理解,在经年累月长的陪伴中,既是对父爱的情感弥补,也是对父亲形象的正向构建。这都保证了铁梁人格塑造的正确方向。
3 家庭和睦,夫妻同心,孩子安心成长。
鲁长山真心觉得对不起妻儿。他能看见儿子的苦,身边没有爹照顾,残疾也能去砍柴。
他没说空话安慰,而是默默做出光滑的义肢,细心的垫上软毛皮。耕地打猎改善家里生活,吃饭时从来不只顾自己饿,总是招呼让妻儿一起吃。
他更能看见妻子的艰难付出,感恩妻子的支持,愿意表达感情。他说,这个家辛苦你了,我这个爹当的真是……。他说,俺觉得你变漂亮了。
妻子虽然不懂他说的国家,但也知道只有把鬼子赶走,才能真正过上太平日子。他想去打鬼子,她就愿意支持他。她说,俺家爷们干的是大事。
夫妻互相体谅,没让父亲缺席变成家庭矛盾,这就给了铁梁“父母感情好,家是温暖的”的记忆,这也是他乐观的根源。
往后的日子里,她一定持续给予鲁长山正面评价,在日常中向铁梁传递父亲的勇敢和能力,帮助铁良感知遥远的父爱。
当缺席,是为了崇高的目标,就被赋予了合理性,那么可能的怨恨就变成了真心的敬佩,反而成了榜样。
我们看鲁长山教育缺席,却育出优秀儿子,不得不思考现代家庭教育中“陪伴形式”与“成长内核”的关系。
陪伴不要形式主义,人在心不在。只有专注用心,才能看见妻儿,才能理解她们。
爱不是口头敷衍,付出要有实际行动。真正的榜样和尊重是通过自己积极努力工作生活被认可的,而不是靠所谓男人和家长虚荣的面子和虚假的权威。
来源:剧情大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