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到宝了!这部冷门新片,别看题材小众,却意外好看,一口气6集忍不住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7 09:35 1

摘要:提到《诗经》,我们便会想到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会想到课本中的《氓》,然后把《诗经》和爱情联系在一起。

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提到《诗经》,我们便会想到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会想到课本中的《氓》,然后把《诗经》和爱情联系在一起。

但事实上,爱情只是《诗经》里的一部分。

时间回到3000年前,在那个热衷于分享的年代,暮春三月或孟秋七月,采诗官便会带着木铎声走进不同的村庄,倾听村民们对自己生活的吟唱。

最终,这些江湖之音、民间之风,和庙堂之声结合在一起,汇聚成了《诗经》。

虽然过去千年,但《诗经》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成为遥远的符号。

在纪录片《嘿,这就是诗经》中,我们可以通过源流、爱情、修身、农事、战争、礼仪六个角度,看到古今的传承与改变,看到渊源的精神与文明。

-1-

藏在《诗经》里的古人生活

《汉书·郦食其传》中说:民以食为天。

不管是哪个时代,吃饭一直都是大事。

《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农业的篇章,我们在此可以看到古人对农业的重视,也可以窥见当时的人们是如何耕种的。

和如今相似,每到春天耕种的时候,周朝的农人们便会携家带口,纷纷到田里劳作。

不同的是,西周实行的是井田制,土地公有。

也就是说,周天子会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把手里的土地分给卿大夫,然后再由卿大夫把拿到的土地分给农夫耕种。

虽然没有地租,但农人们要以助耕的方式,先忙完公田里的活计,才能去私田耕种。

当然,农人们的忙碌不会只有春耕秋收的时刻,《七月》一诗便以“年度总结”的方式,把农夫们每个月要做的事情,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再向前追溯,我们还可以从《诗经》中看到农耕文明最早的痕迹。

如在《大雅·生民》中,记载了精通农事的后稷的成长经历。

后稷是位列“五帝”的帝喾的儿子,原本的名字叫“弃”,因为不同寻常的出生,被吓坏的母亲姜嫄一度想要丢弃他。

但不管把他扔到窄巷,还是放在冰面,都会有动物来喂养他。

多次出现的奇异景象让姜嫄明白后稷的不凡,于是把他重新抱回家抚养。

很小的时候,弃就显示出种田的天赋,不管是什么农作物,只要经过他的手,都会长得出奇得好。

后来他的名声传到尧帝耳中,便被任命为农官,负责教民耕种。

为此他赢得了“后稷”的称号,同时也成了他的后代学习的典范 。

他的后世子孙公刘便发扬他的优点,利用种田的技术,在戎狄的地盘上打拼出了一份基业,也为周族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在农事中,祭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遇到丰收的一年,那先民会认为这是祖先和神灵保佑的结果,然后拿出多出来的粮食制作酒醴,祭祀先祖先妣。

这便又是《诗经》中藏有的中国“礼”模样。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丰收而祭祀不仅是民间的事情,也是统治者所看重的。

不仅如此,通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出,周人还把礼仪教化贯穿于日常起居中的细节里。

比如在祝福别人家生孩子的时候,如果是男孩要送“璋”,期待孩子的品行如玉一般温润端方。

如果是女孩,则要送“瓦”。

“瓦”是陶土纺轮,是希望女孩将来能胜任女红,勤劳持家。

待孩子平安长大后,更是一言一行,皆要遵从礼仪的教诲,可以说学习力度一定也不亚于现在的孩子。

-2-

古今结合,《诗经》永不褪色

除了农耕智慧和礼仪文明,我们在《诗经》中,还可以窥得三千年前,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居然和我们现在出奇的一致。

比如幸福的“小康”生活。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康”这个词最早的出处。

当然,当时的“小康”比现在的要求可低多了,仅仅是希望百姓的生活稍微有所安康。

提出这个要求的是周厉王时期的重臣召穆公,为了能劝阻天子爱护百姓,他在写诗的时候,在每一章的开头,都以“民亦劳止”起始。

再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强调百姓过得实在太劳苦。

小康、小安、小息......生活无忧,是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梦想。

而为此一直努力的人们,也通过《诗经》,至今可以找寻到踪迹。

《召南·甘棠》中提到的召伯,便是一名勤政爱民的官员。

他在巡查途中,路经一个村庄的时候,为了不打扰村民,在甘棠树下搭棚过夜,帮村民处理事务。

这样一位体恤百姓的官员,十分受百姓爱戴。甚至在他死后,百姓还把怀念之情寄托在为他提供阴凉的甘棠树上,精心养护着。

为此,经过千年的流传,甘棠树也成为了公平公正的象征,还有了“甘棠遗爱”“甘棠之惠”的成语。

如今,生长在陕西省岐山县刘家塬村的一棵甘棠树,相传就是召伯当时办公休憩的地方。

看着眼前的树,《诗经》仿佛也在历史中活了过来。

说到这里,纪录片中不同的拍摄手法组合在一起,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活”的《诗经》。

比如在讲述有关《诗经》内容的故事时,纪录片用到了大量的角色演绎。

生动的故事,配合诗词的诠释,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庙堂之上,田埂之间,一起参与了这场诗词的创作。

再加上丝滑的转场、富有中式美学的镜头设计;

多位主讲人的出镜讲解;

还有书法名家、知名作曲家的艺术加持......

在那被一字一句唱出的《诗经》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三千年前古人的日常生活,更看到了他们生活中的浪漫和丰盈的精神世界。

那些生生不息的文化、智慧、精神,延绵不断,流传至今。

除此以外,纪录片中还多次用AI技术来还原《诗经》时代的场景,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盛宴。

这又何尝不是一场古今的碰撞呢?

-3-

《诗经》中的情感力量

《诗经》之所以能经久不衰,除了蕴含的智慧和礼仪教诲、美学文化,还因为它当中所包含的激烈情感。

如在农事篇中,丰收之后偷吃的老鼠,是农人们最讨厌的动物,也被骂进了《诗经》,激愤的情绪充斥在字里行间。

战争篇中的一首《破斧》,哪怕诗人没有过多去说战场,仅仅描绘出手中残破的武器,便足以看到这场战争的惨烈。

还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也在修身篇中,以故事的形式徐徐展开在我们的面前:

在外劳役多年返乡的落魄男子,推开大门的那一刻,才悲痛地发现,支撑他熬过漫长岁月的父母早已身亡。

于是,《诗经》中的“蒿草”和“蔚草”成了不成才不能尽孝的孩子的象征。

看着长势茂盛的它们,对父母的遗憾便也成了心中的刺。

这些来自《诗经》的鲜活故事和深刻情感,无不牵引着我们的共鸣:

原来《诗经》从不是单一遥远的符号,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便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

而这便是《诗经》真正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底蕴。

辑:金倍

一审:王晴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