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也救不活《归队》?爆是爆了,但网友的弃剧理由出奇一致摘要:昨晚想找个下饭剧,随手点开《归队》,结果一碗面吃了俩小时——不是面太难嚼,是剧情太能拖。奔着胡军那张写着“硬汉”二字的脸进去,看到他在雪地里啃冻土豆,眼神里全是刺骨的冷和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责任感,确实服气,可镜头一转,袁姗姗顶着精致柳叶眉、红唇一点没掉色,对着镜
昨晚想找个下饭剧,随手点开《归队》,结果一碗面吃了俩小时——不是面太难嚼,是剧情太能拖。奔着胡军那张写着“硬汉”二字的脸进去,看到他在雪地里啃冻土豆,眼神里全是刺骨的冷和压得人喘不过气的责任感,确实服气,可镜头一转,袁姗姗顶着精致柳叶眉、红唇一点没掉色,对着镜头喊“俺怕”,屏幕外的我比她还怕——怕下一秒抗战剧变古偶路透。
剧组确实下了血本,长白山零下三十度的风不是特效,演员说话都带着哈气结冰,衣领袖口的补丁也看得出是手工缝的。可惜观众认的从来不是“真雪”,而是“真戏”。一条撤退路线讲了半小时,队长反复回忆同一段战友牺牲,bgm一起就知道又要开始“注水闪回”。弹幕里飘过一句“抗联打的是鬼子,不是咱们耐心”,点赞瞬间破万。
最难受的是人设。胡军演的“老山东”一出场就是活脱脱的东北石头,话少、动作狠、心里装着整片林子的兄弟,可信。可旁边的兰花儿一会儿要跟着队伍端炮楼,一会儿哭着说“俺不想死”,情绪切换比长白山天气还快,偏偏镜头还偏爱给她特写,雪地红妆美是美了,可观众刚被带进去的那点沉重感,被这口现代色号全搅散。也难怪有人吐槽:“这不是抗联,是抗‘违和’。”
其实《归队》想讲的东西挺珍贵——东北抗联十四年苦战,很多人只知道“九一八”,却不知道杨靖宇们啃过树皮、喝过雪水。编剧把国歌诞生前那段“血肉谱曲”的故事揉进来,本意是给被遗忘的角落补一束光。可惜光没打准,镜头绕来绕去,还在原地踏步。隔壁《生万物》能把土地革命拍出谍战爽感,靠的不是砸钱,是每一句台词都在推人往前走;《归队》却把“走”拍成了“原地踏步”,再厚的雪也盖不住节奏散掉的尴尬。
说到底,观众不是不肯看慢剧,是受不了“假慢”。真慢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死寂阵地的一口炒面,是《功勋》里李延年数子弹时那一下停顿,每帧都压着重力。《归队》的慢却像为了凑集数硬加的戏,连胡军都救不回来——他再会演,也扛不住一场戏来回放三遍,还配一模一样的旁白。
抗战剧走到今天,早过了“吹响号角就能让人热血沸腾”的阶段。大家想看的不是又一次“英雄不死”,而是“英雄怎么活”。零下三十度的诚意值得点赞,可真正让角色活下去的,是剧本里那口气。这口气没接上,再真的雪,也只是一场布景。
来源:水上自由划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