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精品创作”沙龙:解码内容创新逻辑,探索IP长效运营之道!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6 19:30 1

摘要:9月24日,由北京市广电局承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协办的北京文化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平行论坛专业沙龙“剧集精品创作”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剧力无限——剧集精品创作与产业升级新视野”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主管部门、播出平台、制作机构的多位代表。北京

9月24日,由北京市广电局承办、首都视听产业协会协办的北京文化论坛“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平行论坛专业沙龙“剧集精品创作”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沙龙以“剧力无限——剧集精品创作与产业升级新视野”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主管部门、播出平台、制作机构的多位代表。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华策影视北京事业群执行总裁、《锦绣芳华》《国色芳华》总制片人张灼,二十四格文化传媒总经理、《以法之名》总制片人高金玺,三体宇宙首席执行官赵骥龙,《归队》导演臧溪川,《山花烂漫时》编剧袁子弹以及《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等嘉宾出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影视独舌》总编辑李星文主持本次活动。

与会嘉宾围绕长剧集内容创新、题材突破、IP长效运营机制及产业升级展开深入对话,共同探讨剧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图景。

在首场圆桌讨论中,嘉宾就“剧集创作谈——题材破壁、叙事创新与文本力量”展开讨论,聚焦剧本开发、题材选择、叙事手法创新等议题,结合近期热播案例,分享了各自的创作思考与实践经验。

根据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改编的《山花烂漫时》播出后收视与口碑双丰收。编剧袁子弹在分享创作思路时表示,破题的关键在于跳出传统英模叙事框架。“我不想强调张校长的牺牲,而是提炼出‘理想主义者的高级快乐’这一主题,这也成为创作中的第一个抓手。”她透露,接触张桂梅本人后,主创更坚定了这一创作方向,“她幽默、鲜活,所以我们最终用‘创业剧’的逻辑来写她建校的过程,展现其艰难与热血。”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分享了该剧的创作心得。戴莹表示,“由于该剧题材的稀缺性和缺少数据参考样本,上线之前我们是有些忐忑的。”但该剧站内热度值达11018,斩获平台历史热度第二的好成绩,大大超出预期。“这印证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内容具有强大的观众基础。”她特别提到,该剧在25-35岁主流用户中占比达54%,“说明土地题材同样能深度打动年轻群体。”

她表示,选择《生万物》这个颇具差异化和突破性的题材,源于平台对市场的深度思考和洞察,“中华民族与土地的情感联结是深植于基因的。我们希望通过三个家族两代人的故事,以‘小家’见‘大家’,传递‘把日子过出花’的生活哲学。”她进一步表示,爱奇艺持续深耕现实主义赛道,从《人世间》《狂飙》《风吹半夏》《警察荣誉》《南来北往》到《生万物》,始终致力于在现实题材中实现类型突破与情感共鸣。

《归队》导演臧溪川分享了抗战题材的创作方法。该剧以东北抗联一支失联小队为主线,力求还原历史现场。“虽然故事观众并不陌生,但我们从小切口进入,塑造鲜活的人物群像,这在以往抗战剧中较为少见。”他认为现实主义创作离不开真实素材的支撑,《归队》的创作建立在对抗联战士及其后人的走访基础上,真实是情节合理性和情感感染力的根基。

二十四格文化传媒总经理、《以法之名》总制片人高金玺系统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四项原则: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人物态度、简单的故事情节。“只有让观众感同身受,才能在故事流淌中实现主题的传达。”

当下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面对激烈的用户竞争,长剧创作如何破局?袁子弹表示,短剧与长剧在创作逻辑上存在本质差异。长剧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想的厚度和文化的余味,而非一味求快。面对竞争,长剧必须成为“六边形战士”——人物立得住、世界观宏大、能带来文化认同。“不能让人感觉是‘昂贵的预制菜’,而应是匠心打造的‘特色菜’。”

“长剧不能短剧化。”臧溪川表示创作规律不可混淆。他谈到,长剧依靠人物推动剧情,不能为追求节奏而短剧化。二者各有其美学逻辑和观看方式,应尊重其媒介特性。高金玺也认为,长剧与短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形态,不能简单混为一谈。他表示,采用长剧的创作方法制作短剧,或以短剧的思维策划长剧,均不符合内容创作规律。在他看来,当前长剧市场并非面临观众流失,而是优质长剧供给不足,“拍得好,无论长短都会有人看;拍得不好,任何形式都难获认可。”

关于如何持续推动剧集创作的内容创新,嘉宾们认为应回归创作本质、真诚面对观众。戴莹表示,“《生万物》在2022年开始筹备时,土地题材在市场中是稀缺的。‘新就是旧,旧就是新’,多年不见的题材反而成为创新。不盲目追逐热点,先想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把专业做扎实,才能真正做出价值。”

“产业新生态——IP长效运营与制作工业化”圆桌讨论环节,嘉宾们围绕剧集工业化生产、IP改编与运营策略、编剧中心制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华策影视北京事业群执行总裁、《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总制片人张灼分享了华策在推进制作工业化过程中如何保持创作活力的实践经验。她表示,工业化流程在于“创意主导流程,而非管理主导流程”,“华策目前的流程体系其实在努力建立一个高效、专业、能够为顶尖创意保驾护航的支撑系统,努力把“可预测”的部分归于流程,把“不可预测”和“不应预测”的部分交给创作者。”她进一步表示,工业化体系也具备容错空间,旨在降低试错成本,核心是为了尽可能在充满不确定的领域提高确定性。

腾讯视频总编辑张恒在回应项目选择标准时表示,平台始终“不忘初心,遵循创作本身,心里有观众”。他认为,好的创意、优秀的剧本和精良的制作是腾讯视频评估项目的核心标准。另外,他还对平台项目评估部门的工作方法进行了分享。平台评估体系主要分为IP评估和剧本(项目)评估两大部分。其中IP分为两类,网络文学IP依托市场数据,优先扫描各大文学网站排名前列的作品。严肃文学IP的评估更为复杂,平台会重点关注知名作家、获奖作品,同时也会与制片人、编剧、导演等创作者深度沟通、共同筛选。他表示,优秀的原创编剧在行业中依然稀缺,平台持续鼓励并呼吁更多原创力量的加入。

《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分享了IP改编的创作思路。她表示,亦舒原著的叙事核心并非女主角黄玫瑰本身,而是以其为“镜子”折射男性群像。“我做的最大改编是进行视角反转,将黄玫瑰改为黄亦玫,融入亦舒本人的生平与其小说的灵魂,构建一个真正以女性为核心的故事。”她认为,这一调整既回应了市场和观众对“大女主”作品的需求,也体现了创作个体对女性叙事的自觉探索。她还谈到,IP改编不应纠结于原著的“还原度”,而应聚焦故事本身是否吸引人。

三体宇宙首席执行官赵骥龙系统阐述了对IP本质与运营逻辑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IP应是“跨代际的文化符号”——具备两代以上粉丝基础、广泛文化影响力及可具象传播的符号特征。

针对如何避免IP透支,赵骥龙以《三体》开发为例介绍,国内版《三体》剧集坚持“向原著致敬”,服务现有粉丝预期;而国际版则侧重构建全球观众能理解的流行文化叙事;此外还有剧集之外的出版、LBE、衍生品等开发形态。通过差异化改编,“三体”IP全球粉丝已从1亿多增长至3亿多,实现IP增值。他透露,目前《三体》第二季和衍生剧集《三体:大史》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和筹备中。赵骥龙还提到,科幻IP开发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短缺,“希望更多科幻作家和编剧参与进来,同时挖掘更多科幻影视剧的主创人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8月发布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广电21条”),为行业带来了春风。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引导行业转向剧本中心制。张灼表示,这代表行业“回归好故事的本质诉求”。张恒表示,剧本中心制为内容生产带来确定性,为各工种树立更高标准。李潇则认为,这既提升了对编剧的要求,也考验制作方、导演、演员“是否读得懂好剧本”。

本次沙龙以“北京大视听”重点电视剧《归队》《玫瑰的故事》《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及类型题材剧《山花烂漫时》《生万物》《以法之名》《三体》系列等优质剧目主创的两场高质量圆桌对话,探讨了剧集内容创作的突破路径与IP长效运营策略,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各方进一步凝聚“回归剧本、尊重规律、真诚创作”的行业共识,为剧集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视野、新动能。

来源:首都广播电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