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者们》扑了,问题出在哪?张一山这次真栽了跟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6 19:53 1

摘要:《守护者们》这次真是砸得彻底。收视率从开播就一路往下掉,北京卫视的独播数据惨不忍睹,第三天就跌破了0.25%,连平台的基本线都没够着。

《守护者们》这次真是砸得彻底。收视率从开播就一路往下掉,北京卫视的独播数据惨不忍睹,第三天就跌破了0.25%,连平台的基本线都没够着。

网播更惨,优酷上平均一集才两百多万播放量,被同期几部早就播完的剧甩开一大截。豆瓣到现在连评分都开不出来,因为打一星的人实在太多,评论区简直成了吐槽大会。

说起来,这剧最大的雷点,还真就集中在张一山身上。

他这回演了个龙套演员丁一,阴差阳错假扮成盲人密码专家。这设定本来就有硬伤,一个跑龙套的,短时间内居然能完美冒充高深数学家,连专业公式都能张口就来,现实里哪有这种事儿?

观众直接吐槽:这主角光环开得太离谱了!更扯的是剧情漏洞,比如丁一明明背下了密码题库,偏不直接教队友破译,非要绕个大弯让日本人换密码系统。这种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套路,直接把谍战剧的严谨性给毁了。

但比设定更劝退的,是张一山的表演。他演密码专家李约瑟的时候,还是那股熟悉的痞气外放劲儿,动作幅度大、台词浮夸,被网友调侃“猴里猴气”。明明该是沉稳阴郁的专家,却硬生生演出了街头混混的感觉。

更可惜的是,他分饰的龙套丁一和专家李约瑟,本该有强烈反差,结果情绪爆发戏里还是那股“刘星式”嘶吼,层次感根本没出来。有观众直言:这哪是数学家,分明是《余罪》穿越过来的卧底!

其实张一山的演技不是没被认可过,《余罪》里的痞气卧底就挺出彩。但成也标签,败也标签。

从《家有儿女》的刘星到后来的市井小人物,他那种机灵外放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这次突然转型演高冷专家,观众怎么看怎么别扭。

哪怕导演夸他演盲人细节到位,比如拄拐杖的声音模仿得像,也救不回整体气质的违和感。

这剧的另一个问题是类型混搭失败。编剧想搞“轻喜剧谍战”,让张一山在剧里偷吃红烧肉、拍特工屁股,试图用笑点缓解紧张感。

可效果呢?严肃的谍战情节总被突兀的搞笑桥段打断。比如日军严密搜查时,丁一靠“西装上有个花孔”这种小聪明就能蒙混过关,敌我博弈的压迫感全没了。

爱看《潜伏》《悬崖》的老谍战观众觉得太儿戏,年轻观众虽然能接受创新,但剧集质量没跟上,最后两头不讨好。

配角也没撑起来。韩东君的“西装暴徒”形象是帅,但角色单薄得像工具人,每次出场都是为了给主角救场。

张天爱的旗袍造型惊艳,可双面特工的设定根本没深挖。宣传方可能也心里没底,预告片里拼命弱化张一山,猛推韩东君和张天爱,结果反而让观众因为“主演不对劲”而弃剧。

《守护者们》的溃败,给行业狠狠提了个醒。谍战剧不是不能创新,“龙套误入谍战”的设定本来挺有潜力,但得把逻辑圆上。就像《暗算》里的阿炳,天赋再离谱也有合理铺垫。

演员表演更不能脱离题材基调,历史背景下的喜剧化处理需要精准拿捏,否则就成了闹剧。

说到底,观众从来不是讨厌创新,而是讨厌“为创新而创新”的敷衍。当一部谍战剧的智斗情节被主角光环碾压,当演员的表演让角色毫无信念感,再花哨的设定都是空中楼阁。

《守护者们》的教训足够深刻:尊重类型剧的本质,比盲目追求“反套路”重要得多。

来源:生活放大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