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南侨花木兰》副导演:希望唤醒历史记忆,传承抗战精神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6 19:18 2

摘要: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记录广东籍华人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做出的牺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其中,李月美女扮男装,以“当代花木兰”之姿,书写了一段巾帼传奇,其爱国情怀感人至深。近日,原创音乐剧《南侨花木兰》在云南德宏州等地公演,

南都N视频持续推出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记录广东籍华人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做出的牺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其中,李月美女扮男装,以“当代花木兰”之姿,书写了一段巾帼传奇,其爱国情怀感人至深。近日,原创音乐剧《南侨花木兰》在云南德宏州等地公演,再现李月美等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峥嵘岁月。9月26日,该剧副导演魏佳佳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期待这部作品能有效唤醒历史记忆,生动传承抗战精神。

原创音乐剧《南侨花木兰》以李月美为原型。

历时近两年精心打造

南都此前报道,李月美,又名“李月眉”,祖籍广东台山都斛镇竞丰横岗山村,1918年出生于槟城普通华侨家庭。1939年,陈嘉庚带领“南侨总会”向南洋华侨发起倡议,号召有驾驶和机修技能的华侨回国服务,共拯危亡。

南都此前报道。

李月美前往当地筹赈会报名,却因不招收女机工而被拒绝。但李月美并未放弃,受“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启发,她瞒着父母,剪去长发,穿上弟弟的衣服,用煤灰涂抹喉结,女扮男装到另一个报名点再次应征。最终,李月美成功入选“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被分配到滇缅公路机工队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担任司机,负责抢运伤员、药品和军用物资。

当时,李月美不仅以男子身份完成汽车构造、战地急救等课程,更独创“单手换胎术”——用左膝顶住轮毂,右手持撬棍5分钟更换轮胎,这项技艺后来在滇缅公路救过12辆军车。在残酷的战争中,李月美左耳永久性失聪,右腿嵌入三块弹片。“那个会唱《松花江上》的天使,让我们相信中国不会亡。”对于李月美,美国军医约翰·戴维斯在回忆录中这样评价道。

80多年后,音乐剧《南侨花木兰》在云南上演。9月26日,该剧副导演魏佳佳向南都记者介绍,音乐剧主角原型正是南侨机工中的传奇人物李月美。

白梅在《南侨花木兰》中饰演李月美。

魏佳佳表示,《南侨花木兰》是国内首部以南侨机工回国抗战为题材的音乐剧,由云南省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历时近两年精心打造。剧作采用倒叙手法,从南洋各地归国抗战的华侨群像展开,串联起南侨机工与德宏各族民众并肩抗敌的故事。

未来计划到国外演出

该剧通过聚焦李月美这一“当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歌颂了南侨机工群体所体现的赤诚爱国、无畏牺牲、忠诚担当的抗战精神,特别彰显了女性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英勇奉献。

魏佳佳告诉南都记者,3200多名南侨机工都是英雄,“我们要把他们保卫滇缅公路‘生命线’的事迹搬上舞台,让更多人缅怀、了解并致敬”。

部分主创人员,左起依次为魏佳佳、唐伟、吴瑕、张荣、杨宏蓉。

她说,从编剧蒋明初、曾亭亭,到总导演唐伟,再到音乐监制岳少鹏、舞蹈总监张荣、导演吴瑕、舞蹈编导杨宏蓉,还有众多演员等,《南侨花木兰》的主创团队汇集了不少高水平创作者。“整个团队是带着使命感来做事情,一起完成这个很有意义的剧目。”

南都记者了解到,《南侨花木兰》在演出样式上,大胆采用了以可移动平台阶梯组合为核心、结合多媒体投影的虚实结合、动态布景手法。这种创新高度契合了音乐剧的流动性需求,显著提升了舞台调度的灵活性和表现力,同时充分考虑了巡演适配性和制作成本控制,并追求一种现代、诗意且富有象征意味的舞台美学。

《南侨花木兰》排练现场。

据了解,截至目前《南侨花木兰》在国内演出六场,还计划明年到国外演出。魏佳佳回忆,每次演出,观众都给予他们热烈的反馈。“演出结束后,一些南侨机工的后人上台,很不舍地拉着我们的手,一直在抹眼泪、诉说感激。”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演该剧片段后,“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也一直给我们鞠躬,让我们非常感动”。

“创排过程深化了创作者对个体与群体关系、艺术化再现历史力量以及家国情怀永恒价值的认识。”魏佳佳说,期待这部作品能有效唤醒历史记忆,生动传承抗战精神,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能够广泛传播、长久留存、深受观众喜爱的文艺精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马辉 受访者供图

来源:流金放映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