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张謇》将至!何冰杨立新联手,这才是历史正剧该有的样子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6 18:44 1

摘要:观众们翻来覆去重温《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实在找不到能接棒的新剧。那种沉得住气、讲得清史、演得出魂的作品,太少了。

这两年,古装历史正剧几乎成了“稀有物种”。

观众们翻来覆去重温《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实在找不到能接棒的新剧。那种沉得住气、讲得清史、演得出魂的作品,太少了。

但好消息来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人物正剧——《张謇》,即将登场。

它不靠流量、不炒CP,主角也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位被历史课本一笔带过、却实实在在改变过中国命运的人:张謇(jiǎn)。

注意,不是汉代出使西域的“张骞”(qiān),而是清末民初那位“状元实业家”张謇(jiǎn),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教育家。一字之差,时代相隔两千年,但两人都在各自的时代,为国家“凿”出了一条路。

这部40集大剧《张謇》,由何冰主演,杨立新、毕彦君、臧金生、刘佳等一众老戏骨加盟,阵容扎实得让人安心。导演王伟民拍过《红色利剑》,编剧张强更是白玉兰奖提名得主——这样的班底,显然不是来“凑热闹”的。

更特别的是,剧集没有从张謇童年讲起,而是直接切入他41岁那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他高中状元,本可平步青云,却转身对官场说“不”。

他在日记里痛心疾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他更立下誓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于是,1895年,他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初期举步维艰:外有洋纱倾轧、内有离捐酷吏横行,资金短缺、招工困难,甚至被当地人视作“异类”。全靠民间集资、股份制探索,硬是在列强倾销棉纱的夹缝中,活了下来,还越做越大。

到1917年,张謇名下企业横跨纺织、航运、面粉、冶铁、银行、垦牧,资产折合白银1600万两——这在当时,几乎是“民族工业天花板”。

但他没止步于赚钱。他深知:实业救国,终究要靠人;而人,要靠教育唤醒。

于是,他把赚来的钱,大把大把投进学校。1902年,他创办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后来又建女子师范、盲哑学校、医学院、农校……一生创办370多所学校,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南通的近代教育体系。他始终坚信:“开民智,方能兴国运。”

他不是政客,却敢在军阀混战时通电呼吁停战;他不是慈善家,却把60岁寿礼全捐建养老院;他号称“南通首富”,却自号“啬翁”,出门常坐独轮车。

这样一个人,值得被拍成一部大剧。

《张謇》的预告片里,没有浮夸的台词,没有狗血的桥段,只有一句句沉甸甸的话:“张謇皮骨肉血,当为世界牺牲,为民众做牛马,终岁,永不停止。”

还有那句在帝制崩塌后的低语:“惟愿从今以后,我们的国家富国兴盛。”

这不是口号,是一个知识分子用一生践行的信仰。

更难得的是,这部剧在服化道、场景还原上极为考究。从南通老街到纱厂车间,从清末官服到民国长衫,细节处处透着对历史的敬畏。

演员方面,何冰要从41岁演到73岁去世,跨越三十多年。看他如何用眼神、语气、步态的变化,诠释一个从状元到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者的蜕变,本身就是一场演技盛宴。

杨立新饰演的沈敬夫,是张謇创业路上的关键合伙人;

毕彦君演张之洞,臧金生演袁世凯,刘佳演慈禧。

就连配角都是郝平、王鸥、陈乔恩等实力派。光是演员表,就已拉满期待值。

近年来,古装剧多是仙侠言情,历史正剧稀缺。而《张謇》的出现,恰似一股清流:它不靠狗血剧情博人眼球,而是用扎实的剧本、考究的细节,还原一个真实、复杂、有血有肉的中国近代史。

尤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张謇“实干兴邦”的精神,或许能给我们另一种启示:个人命运如何与时代共振?理想主义如何在现实中扎根?

如今,《张謇》已进入排播阶段,或离上线不远了。它或许不会一夜爆红,但一定会被那些真正懂历史、敬先贤的观众记住的。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剧:

不炫技,不取巧,只讲一个中国人如何用实业、教育和良心,试图托起一个沉沦的国家。

张謇说:“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眼光。”

今天回望他,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实干兴邦的精神。

这部《张謇》,值得期待。

来源:丸子爱闹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