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部聚焦国家级非遗——“琉璃烧制技艺”的短剧《琉璃奇缘》于9月26日上线首播。这部16集、每集12分钟的短剧以琉璃工艺为叙事主线,串联起三代琉璃世家的技艺传承与情感纠葛。日前,《琉璃奇缘》编剧昃文江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首部聚焦国家级非遗——“琉璃烧制技艺”的短剧《琉璃奇缘》于9月26日上线首播。这部16集、每集12分钟的短剧以琉璃工艺为叙事主线,串联起三代琉璃世家的技艺传承与情感纠葛。日前,《琉璃奇缘》编剧昃文江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
为剧本注入真实底色
2024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激发了许多创作者将地域文化与短剧形式结合的热情。祖籍山东淄博的昃文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家乡的标志性技艺——琉璃烧制。“琉璃烧制是当地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门类,而琉璃又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本身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其纯手工的高温烧制过程,又是动态的,非常具有画面感,特别适合影视展现,所以最终决定选择从这个点入手。”
在创作剧本之前,昃文江先后8次去博山、淄川等地采风和调研,“阅读了大量资料和文献,采访了众多琉璃烧制工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师和一线工人,完成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后,才有了创作剧本的底气。”
《琉璃奇缘》聚焦琉璃烧制这一传统手工技艺,讲述了三个琉璃世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故事,深入挖掘琉璃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影视行业中,有很多作品往往是披着行业外衣,本质却在谈情说爱,造成两张皮的情况。但在《琉璃奇缘》这部作品中,剧中人物遭遇的困境、面对的矛盾、陷入的危机,都是与琉璃行业紧密相关的,都是关乎琉璃技艺传承,紧密契合琉璃匠人职业特点的,实现了行业与人物的有机融合,这样的故事才更加丰满真实,有质感、有力量。”昃文江说。
比如,剧中女主角葡萄虽然是个“琉璃烧制二代”,但她不喜欢琉璃烧制技艺,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当网红,这是编剧昃文江在采访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剧中很多故事和人物都不是生编硬造出来的,而是源自生活。”
“以爱化怨、以技传心”
剧中围绕绝技“葡萄凝霜”的传承危机,构建“偷艺—斗技—化怨”的强情节主线,将琉璃烧制的复杂工艺、技术门槛与匠人精神自然嵌入人物命运与冲突中,使观众在追剧过程中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
对于琉璃工艺的呈现,昃文江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他看来,影视剧创作不可能、更没必要陷入技术流,琉璃烧制技艺是为主题、故事、人物等戏剧要素服务的,“基本技术逻辑不出纰漏就可以,而不去追求一比一的还原。‘葡萄凝霜’这一绝技,当事人不可能告诉你,所以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技艺的诀窍究竟是什么。完全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但只要像那么回事,满足故事需要就可以了,我们是在写戏,而不是拍科教片。”
绝技“葡萄凝霜”不仅是情节推进的关键,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在剧中,绰号“葡萄张”的琉璃匠人张福海只有一个女儿,而女儿又一心只想当网红,不愿学“葡萄凝霜”,此时,一个不知底细,却很有天赋的男青年前来拜师,究竟是逼女儿继承手艺,还是将手艺外传?这成了摆在“葡萄张”面前的难题。“这就给故事带来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如此,‘葡萄凝霜’这门绝技,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具备了象征意义,成为了开放与保守的碰撞焦点。”
“艺术创作的核心是创新”
昃文江是一级编剧,目前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创作影视剧近百余(部)集,作品三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凭借网络电影《毛驴上树》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网络电影优秀编剧”称号以及“初心榜”网络电影优秀青年编剧奖。从早期的《毛驴上树》系列,到如今的《琉璃奇缘》,昃文江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原则。“这几年,短剧非常火爆,对节奏要求、人物塑造、故事悬念确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次创作中,我借鉴了很多短剧创作手法,譬如加强了悬念,加快了节奏,加重了翻转。变的只是题材、角度和展现形式,对人物命运、情感的关注,对真善美的歌颂。”
昃文江表示,目前市场上多数追求“短平快”的微短剧的底层创作逻辑是产品思维,本质是流水线复制,一个套路成功了,换个“马甲”,不停拷贝复制,“而艺术创作的核心却是创新,是独特,是尽可能的与众不同,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当下,展现非遗内容的微短剧层出不穷,其中不乏精品。昃文江也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首先,不是所有的非遗门类都适合用影视剧来展现,最好选择那些视觉化与动态效果强的,最好选择观众相对熟悉的门类,如果过于小众,过于陌生,会拉大与观众的距离;其次,一定不要造成两张皮的情况,要尽量让人物命运、人物关系、核心矛盾、主要悬念等戏剧要素与非遗门类紧密结合,这种唯一性,才造就了你故事的独特性。”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