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灼灼韶华》里,让观众最窝火的人,夏元绝对排得上前列。别人费劲巴拉搞药铺、做买卖,好歹心里还有点家国念想。偏偏他呢,满脑子都是“赚钱”。
《灼灼韶华》里,让观众最窝火的人,夏元绝对排得上前列。别人费劲巴拉搞药铺、做买卖,好歹心里还有点家国念想。偏偏他呢,满脑子都是“赚钱”。
本来有那么点本事,经营药行还算有模有样,如果真心为老百姓着想,说不定也能在上海商圈立稳脚跟。可一旦沾上鸦片,整个人就彻底走歪了。
夏元看见别人通过鸦片赚大钱,心里痒得不行,还觉得凭自己关系广、门路宽,这事能做得比谁都稳。他不想辛辛苦苦慢慢积产业,而是想一步登天。可偏偏弄巧成拙,掉进了发国难财的泥潭里。
在剧情里,有一幕看得人特别难受。夏元摆出一副“商人的逻辑”劝说闻知秋:既然有货,卖出去就是赚钱,赚到钱就是本事。
还说“只是生意,不谈国事”。
可偏偏就差在这四个字。生意和国事能分得那么开吗?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哪一笔钱不是拿命换回来的?
闻知秋当时就反击得很直接,他说:“为这点钱,害国害民不值当。”一句话把场子点透。两人观点南辕北辙,也正是那个瞬间,把两个人彻底划开了界限。
看似是药材行的矛盾,其实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水岭。
说句实话,一开始大家以为夏元多少还有点良知。毕竟他在药协坐到那个位置,起码也算代表过中国商人。
可随着剧情推进,大家才发现,他不仅真的敢碰鸦片,还真敢跟日本人勾结。原先还打着“被人利用”的旗号,到后面完全撕掉伪装,直接打算靠侵略者发财。
上海药协不少老板都看不下去,这要是任由他折腾下去,整个行业就要彻底被他带偏。很多人私下开会,决定罢免夏元的主席之位,可投票时,现场却打成了平局。
6比6,僵在那儿。
最后,就只剩闻氏药房那一票。
观众记得很清楚,当时的投票场面气氛压抑到极点。有人劝闻知秋:夏元能有今天的位置,还是你一手扶持的,你真的要投反对票吗?
换作别人,也许犹豫。毕竟当初是他抬夏元上来的,翻脸就是亲手打自己脸。可闻知秋没一丝迟疑,投票那刻,他笔直把票递出去——罢免。
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也就是那一票,让夏元彻底跌下神坛。上海药协主席的椅子,他再也没脸坐下去。
大家才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一念之差,不只是毁自己,更是毁人心。夏元要钱不要脸,而闻知秋,早就不只是一个商人那么简单。
闻知秋的这一票,不光是结果,更是立场。所有人此刻都看明白,他站的角度不单是闻家药铺,不单是药协,而是整个民族和百姓。
剧情之前埋的小细节,这时候也串了起来。
——他当初为何反对销鸦片?
——他为何跟夏初只见一面,却有种特殊的默契?
——他又为何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选择?
答案其实呼之欲出:他不是单纯的商人,而是有更深身份,革命者。表面身份是药行东家,背地里却一直在为革命出力。夏初喊口号唤醒民众,他负责筹备药材给战士。两人职责不同,却并肩走一条路。
这一票,看似罢免夏元,实则是在公开表态——中国商人,不能只为发财,更要有家国情怀。
夏元失了主席职位,还不思悔改。他始终觉得自己没错,“商人就该逐利”,至于民族、家国,那是书生和革命者该操心的事。
正是这种思路,把他一步步推向敌人怀里。他认为只要投靠日本人,就能重新起来。可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更多同胞受害,就算他手里有再多权势,也是个民族败类。
对比之下,闻知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珍贵。一个敢强硬拒绝鸦片生意,一个敢投票罢免曾经扶持的人,一个敢在关键时刻用原则来定乾坤。
这不单是人品高下,更是生死存亡的抉择。
戏里戏外的共鸣很多观众看到这里都留言,说夏元这种人太真实。现实里,总有人打着生意幌子,为了蝇头小利忘记祖宗,丢掉底线。讽刺的是,他们常常能在短期里赚到钱,洋洋自得,还觉得自己聪明。
可回望历史,这样的人最后都成了遗臭万年。钱存在账上,名号却被钉在耻辱柱。
反倒是像闻知秋这样的角色,明明表面不如人风光,但时间一拉长,站得越稳,走得越远。因为家国和民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底线。
《灼灼韶华》这段剧情,让人感受到真正的高潮张力。夏元卖国,投机取巧,最终落得被罢免的下场,活脱脱一场自毁;而闻知秋一票定乾坤,不只是商会的胜负,更是民族精神的胜负。
有人为了眼下热闹,什么底线都能撕掉;也有人把情义和家国放在心尖,哪怕得罪一切,该投的票照样投下去。
夏元败在贪婪,闻知秋胜在骨气。
这一幕,看似发生在药行商会,实则是民族的缩影:谁代表了失节的商人,谁代表了有良知的国人。
一句话总结就是——
夏元输了一个位子,闻知秋赢了整个格局。
来源:影探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