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很多人不知道,桂林在抗战时期还是全国瞩目的“文化抗战”高地,曾汇聚一大批国内顶尖的文艺大家。近日,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历史背景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热播,揭开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笔者大开眼界!将剧情聚焦在文化抗战领域,可
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很多人不知道,桂林在抗战时期还是全国瞩目的“文化抗战”高地,曾汇聚一大批国内顶尖的文艺大家。近日,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历史背景创作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热播,揭开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笔者大开眼界!将剧情聚焦在文化抗战领域,可以说,《阵地》在国产抗战剧创作上首开先河。从播出的剧情看,该剧不仅忠于历史,而且叙事节奏明快、视觉冲击力强,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好剧。
成功塑造文人群像,俨然半部“中国近现代文艺史”
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茅盾、徐悲鸿、艾青、胡愈之、丰子恺、柳亚子、陶行知、欧阳予倩……提起这些文学家、戏剧家、诗人、画家、教育家,个个如雷贯耳。在电视剧《阵地》中,诸多顶尖文化名人同时出现,令人惊喜与震撼。这不是影视虚构,而是历史事实。1938年—1944年期间,数以千计的文化人通过各种途径聚集到桂林,其中包括很多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可以说中国文坛的半壁江山都来了。《阵地》不仅填补抗战题材空白,俨然半部“中国近现代文艺史”,充满了文化名家的思想激荡!
因此,真实还原这些历史上的文化名人群像,绝对是本剧的一大亮点。针对一些重要人物,该剧进行了精心刻画。像夏衍是本剧的主要人物,剧集不仅讲述了他参与创办《救亡日报》的前前后后,并还原了他的话剧《一年间》在桂林首演的曲折经历;诗人艾青在榕城饭店一出场,即以一首《我爱这土地》诗朗诵感动全场,最后大家激情澎湃地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年轻音乐家张曙,一到桂林就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成功发起反轰炸歌咏大会,一次空袭到来时他因投入创作未能及时撤离,不幸和女儿遇难,他的追悼会充满了悲壮;戏剧导演洪深获悉国民党“焦土抗战”政策导致长沙被烧的惨剧后,悲愤交加,在与夏衍夜谈时情绪失控,发出“我伸出十指,可眼前一片黑暗”的怒吼……该剧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这些文人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抉择与坚守:不是拿起枪炮,而是以笔为枪,以墨为弹,在文化的阵地上与敌人殊死战斗。
群像塑造,演员功不可没。冯绍峰饰演的夏衍睿智沉稳、信仰坚定。李晨塑造的李克农沉着冷静、智勇双全。王丽坤饰演的安娥,是全剧女性角色中的亮点。她既有民国才女的柔美气质,又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共产党员的坚定与冷静。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气质儒雅、颇具大家风范。张博饰演的田汉激情洋溢、富有号召力,这些中青年演员把每位文化名人的性格与气质都很好地演绎出来了。
徐璐饰演的任素宁、赖艺饰演的韩大勇虽是虚构人物,但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斗志,出色地诠释了角色。此外,佟瑞欣、刘劲、马晓伟、姚刚等老戏骨的加盟,让本剧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形象、丰满。总之,在选角方面,《阵地》是非常成功的。
实景与特效完美结合,大片即视感
《阵地》在视觉呈现上堪称电影级水准,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剧组选择在桂林实地取景,巧妙运用喀斯特地貌的奇崛与秀美,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通过镜头语言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无论是漓江泛舟、象鼻山远眺,还是七星岩洞的幽深险峻、靖江王城的庄严气派,都不仅是背景点缀,更成为叙事的一部分,暗示着战争与宁静、毁灭与生存之间的强烈对比,更能让观众的思绪迅速回到那个年代。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剧对战争场面特别是空袭场面的再现。通过实爆与特效的有机结合,剧组将日军轰炸下的桂林城展现得极具冲击力。硕大的炸弹、倒塌的房屋、腾起的硝烟、四溅的碎石,以及百姓仓皇奔逃的混乱场景,无不给人以强烈的感官震撼。更难得的是,镜头并没有一味追求奇观化呈现,而是始终紧扣人的体验。在爆炸声中,我们看到母亲紧护婴儿的颤抖双手,看到文化人拼死抢救手稿的执着,看到战士冒着危险背起负伤百姓的义举……这种虚实结合的处理,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又强化了情感张力,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此外,该剧在美术设计与服装道具上也极为考究。从文人墨客的长衫旗袍,到报社印刷厂的铅字机器,从街头巷尾的抗战标语,到剧院舞台的布景灯光,无不精心还原时代风貌,甚至还通过李克农带儿子吃饭的剧情,展示了一下桂林美食特色——桂林米粉。这种视觉上的“沉浸感”,不仅为剧情展开提供了扎实的环境依托,也让一段八十多年前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阵地》通过极具质感的视听语言证明,主旋律题材同样可以拍出“大片气象”。它不依靠浮夸的表演和雷人的剧情吸引眼球,而是凭借严谨的制作、用心的艺术追求,真正做到了以视觉冲击力服务内容表达,以美学感染力深化主题内涵。
谍战剧演绎方式,故事好看,悬念不断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阵地》采用双线叙事,除了“文人抗战”的群像外,另一个叙事是八路军在桂林成立的办事处,即李克农这条线。众所周知,李克农有“特工之王”的美誉,因此涉及他的一些剧情采用了谍战剧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我党与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的风采。比如如何摆脱军统特务的跟踪,如何保护文化人免受国民党特务的迫害,包括保护日本进家作家鹿地亘等。
有几场戏特别有谍战味儿:夏衍深夜接到安娥的电话,要秘密会面某个人,夏衍本以为要见老朋友李克农,却发现是直接与周恩来会面,接受中央指派的任务;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统特务的跟踪,李克农让人故意碰掉特务手中的相机,让其无功而返……这些情节环环相扣,险象环生,充分展现了历史进程中惊心动魄的暗战较量。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历史的多维面相:文化抗战的开展,绝非在真空中进行,它是在各方政治力量博弈的夹缝中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阻。
这种兼具思想深度与叙事张力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边界。它证明主旋律作品可以拒绝说教,而是通过扎实的故事、生动的人物、紧凑的情节,自然引导观众理解历史、思考现实。《阵地》之所以广受好评、取得较高收视率,正是因为它既尊重观众的审美需求,又坚守了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责任。
毋庸置疑,《阵地》是一部有突破性的抗战剧。它以精湛的艺术手法,重现了桂林抗战文化城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致敬了那一代文化人的风骨与担当。它用视觉的震撼打动眼睛,用思想的深度叩问心灵,更用历史的真实启示未来——文化的阵地,永远是民族精神生死存亡的战场。这部剧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值得被每一位观众看见、记住并思考。
来源:君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