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为何不及格?我们能否消费民族苦难?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18:01 1

摘要:史实中,“马路大”在营地内遭受的是极致的生理与精神折磨,他们被剥夺衣物、限制饮食,时刻面临被拉去做实验的恐惧,何来“放屁逗乐”的轻松场景?这种刻意制造的笑点,本质是对受害者苦难的亵渎,将血淋淋的历史悲剧降格为博人一笑的闹剧,消解了731暴行的残酷性。

01

首先是那些消解历史严肃性的庸俗搞笑桥段。

王永章“放屁”的桥段,将731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异化为低俗喜剧现场。

史实中,“马路大”在营地内遭受的是极致的生理与精神折磨,他们被剥夺衣物、限制饮食,时刻面临被拉去做实验的恐惧,何来“放屁逗乐”的轻松场景?这种刻意制造的笑点,本质是对受害者苦难的亵渎,将血淋淋的历史悲剧降格为博人一笑的闹剧,消解了731暴行的残酷性。

02

更令人不适的是王永章因被狱友叫做“小赤佬”而被打的桥段。731部队的罪恶核心是军国主义主导的系统性迫害,受害者之间应是在绝境中相互支撑的同胞,而非为一句俗语大打出手的“对立面”。

这种无意义的内部冲突设计,不仅与史实中“幸存者相互传递生存希望”的记载相悖,更分散了观众对加害者罪行的聚焦,让本该指向军国主义的批判,偏移到无足轻重的个人矛盾上,沦为对历史的轻慢。

03

杜存山的冗余设定,它构建的“欺骗性温情”与历史真相背道而驰。

史实中,731部队的幸存者不足百人,他们的证词核心是“暴行本身”,是目睹同伴被注射细菌后痛苦死去的恐惧,是自身遭受实验后终身残疾的创伤,是对军国主义罪恶的血泪控诉。

而影片中的杜存山,却被强加了大量脱离历史主线的个人情感线:与救助者的羁绊、无关痛痒的个人挣扎,这些情节看似想“具象化幸存者经历”,实则陷入了“温情化”误区。

当镜头反复聚焦杜存山的个人情绪,而非他所经历的实验暴行、所见的同胞惨状时,抽象的“3000人死亡”数据并未转化为深刻的人性苦难,反而让观众沉浸在刻意营造的“温情”中,弱化了对“制度性罪恶”的反思。

史实中的幸存者从不是“温情故事的主角”,而是“历史真相的见证者”,杜存山的冗余设定,恰恰让“见证者”沦为“剧情工具人”,用虚假温情掩盖了历史的残酷本质。

04

731不是可以随意加工的“娱乐素材”,而是需要怀着敬畏之心守护的历史记忆。

而《731》的遗憾,在于它既想借731的历史重量引发关注,又想通过庸俗搞笑、虚假温情迎合部分观众的审美,最终在“历史严肃性”与“娱乐化表达”之间迷失了方向。

如果它是一部纪录片,坚守“客观呈现史实”的底线,不添加多余的戏剧化元素,让历史本身说话,那就是100分。

很遗憾这部电影不是。

若用低俗桥段消费苦难、用冗余设定稀释真相,便是对历史记忆的背叛。

历史题材创作,容不得半点轻慢与敷衍。

来源:梦回重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