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墨刀枪,文心长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该剧以文化抗战为切入点,聚焦郭沫若、夏衍、田汉等一批爱国文化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在硝烟弥漫的抗
笔墨刀枪,文心长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该剧以文化抗战为切入点,聚焦郭沫若、夏衍、田汉等一批爱国文化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在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坚守精神文化阵地的壮阔历程。近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著名影视评论人曾念群等以及广西多位专家解读了《阵地》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高度评价该作品不仅艺术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却文心不灭的历史,更通过细腻的叙事与饱满的人物塑造,唤醒了当代观众对文化力量与民族精神的深切认同。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间正道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与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张金尧评价《阵地》不仅是一部抗战题材电视剧,更是一部展现“文化抗战”精神高度的力作。作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原则,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巧妙结合,既尊重史实,又赋予剧情以强烈的情感张力和戏剧感染力。剧中刻画了郭沫若、夏衍、田汉等文化巨匠,以及焦菊隐、欧阳予倩、徐悲鸿、丰子恺等一批个性鲜明、风骨凛然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虽艺术理念各异,但在民族危亡之际殊途同归,以文化为武器,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阵地》作为继《觉醒年代》后又一部塑造知识分子群体的作品,正是新文化运动启蒙以来知识分子前仆后继的体现,也是甲午战争以来革新思想的成果。”著名影视评论人曾念群表示,《阵地》通过抗战文人的群像塑造,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间正道。从文化抗战到文化自信,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风云。“我们从文化抗战到文化自信不过80余年,而我们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蹒跚学步到实现逆袭,从驱除鞑虏到恢复中华,不过百年便梦圆。”
细节处理上十分考究
广西桂林是《阵地》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理空间,广西文化界专家从地域视角与历史纵深处解读《阵地》,认为该剧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开辟了新路径,展现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历史意义。
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张燕玲认为,《阵地》聚焦桂林抗战文化城,展现了一批本土与外来的文化人如何在这片热土上以文为剑、以艺为锋,共同构筑起“文化抗战的桂林防线”。这部剧不仅是对广西抗战历史的影像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阵地的当代诠释。
“《阵地》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开拓性。以往抗战剧多集中于军事斗争,而《阵地》则将镜头转向文化战线,填补了抗战影视创作的一块重要空白。剧中人物形象饱满立体,从共产党人的运筹帷幄,到文化精英的才华横溢,再到青年一代的热血成长,共同绘就了生动鲜活的文化抗战群像。这种全景式、多层次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广西影视艺术家协会助理研究员伍雅萍表示。
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伟林则从历史还原的角度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阵地》在细节处理上十分考究,如巴金拜访陶行知、夏衍话剧《一年间》公演、欧阳予倩改革桂剧等情节,均有史料支撑,体现了创作团队对历史的敬畏与匠心。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感,也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抗战时期桂林文化生态的窗口。
来源:影之时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