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灼灼韶华》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引发观众热议:饰演陈父的丁勇岱一如既往备受好评,而饰演陈母的李勤勤却陷入演技争议。
同为老戏骨,一部剧里同框,差距怎么这么大?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灼灼韶华》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引发观众热议:饰演陈父的丁勇岱一如既往备受好评,而饰演陈母的李勤勤却陷入演技争议。
两人在剧中扮演夫妻,有大量对手戏,但呈现效果却天差地别。
尤为典型的一场戏,儿媳褚韶华为分店争取五成分红,为了凸显她的商业头脑和步步进取的事业心。这个要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出格的,无异于公婆健在时要求分家产。
这场戏里,丁勇岱的表演极富层次感:先面色沉郁显示出对儿媳要求的不满,但他不动声色、闭眼聆听,等于给儿媳机会陈述方案。韶华第一次发言后,陈老爷心下盘算,仍不表态,促使韶华再细化说明方案。最后,陈老爷以长辈的姿态点头同意韶华小试牛刀,但马上提出每年4000大洋利润的kpi要求。
丁勇岱将一个深谙商道却坚守礼法的封建家长演绎得举重若轻。
如果说丁勇岱的表演是“静中有雷”,李勤勤则是“动而失焦”。她在这场戏里只表现了单一的不满情绪,表演方式是用全脸五官发力、摇头晃脑、大惊小怪,台词也说得咋咋呼呼。
一场戏意外成为了一道清晰的演技“分水岭”,划出了两种表演理念的界限。两位“老戏骨”可谓是同剧不同命。
当初导演找李勤勤演女主婆婆时,或许只是期待她稳定发挥“婆婆专业户”的老戏骨功底,但谁也没想到,李勤勤用力过猛了,因挨骂“出圈”了。
《灼灼韶华》中的陈母本来就招人恨,头脑蠢笨、内心阴暗。她在丈夫和大儿子去世后,顺从了二儿子想要侵犯大嫂的要求,暗中给大儿媳下药。而李勤勤的表演仅停留在“表面热闹”,缺少对人物的深度挖掘。
陈母第一次出场,李勤勤的表演风格就与整部剧的正剧基调格格不入。
剧中,李勤勤的走路姿势很滑稽,歪歪扭扭,好像随时要摔倒。有细心观众发现这位老戏骨在这部剧中特意裹了小脚,推断这种步态是演员有意设计的,为了展现封建女子从生理到心理都被困于家宅之中的现实处境。可即便如此,瞪眼、噘嘴、扯着嗓子说话,时不时地扭动身体、哆哆嗦嗦,也不符合陈家主母的人物设定。
尤其是与沉稳、张弛有度的丁勇岱同框时,这对“夫妻”的割裂感分分钟溢出屏幕。好在丁勇岱即使面对表演风格迥异的对手,仍能稳住自己的角色气场,用细微的表情变化接住对方的表演,没辜负“老戏骨”的美誉。
李勤勤则把人物演成了单薄又夸张的NPC,观众从她的表演里完全看不清陈母的行为动机。这个婆婆从儿媳进门的第一天就藏起糖罐,故意陷害她;到最后二儿子败光家产,大儿媳开药铺成为一家的顶梁柱后,她还要纵容二儿子作恶。
在这一连串逻辑不成立的行为中,观众感觉不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只会觉得这个婆婆“坏”得好假。
优秀的演员能吃透角色背后的逻辑,饰演同类型角色也能演出独特性。
迟蓬在《幸福到万家》中饰演的恶婆婆不仅有刻薄的一面,更有复杂性——那种源自生活困境的无奈与挣扎,让观众即使不认同也能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
而她在《小巷人家》中饰演的“恶婆婆”庄母,让人感到窒息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她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她的表演充满细微的层次变化,在指责儿媳时,眼神会时不时偷瞄儿媳反应,刁难别人时心虚,还一肚子打着小算盘。
反观李勤勤在《灼灼韶华》中的表演,则陷入了模式化的窠臼。 无论是《当婆婆遇上妈》还是《岳母的幸福生活》,她几乎都在重复瞪眼、跺脚、扯嗓门的表演模式。 这种固化表演在《灼灼韶华》中达到顶点,引发了观众集体吐槽。
当李勤勤用同一套表情包应对所有强势女性角色,观众看到的就不再是人物,而是演员的创作惰性。
我们讨论老戏骨“翻车”,并非为了嘲讽,而是出于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期待。当争议聚焦表演本身而非戏外八卦,我们的影视生态才算真正成熟。希望市场能给予认真创作的演员更多空间,也希望每一位演员都能爱惜羽毛,对得起“老戏骨”这个承载着观众厚爱的称号。
真正的“戏骨”,不仅在于技艺精湛,更在于一颗永远在线的、尊重艺术的“敬畏之心”。
来源:小永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