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后,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样的抗战剧?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16:30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历史论断,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确立了精神坐标。这场世纪性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时代命题:如何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下获得新

九三阅兵的余音犹在,国人振奋,世人震撼。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的历史论断,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确立了精神坐标。这场世纪性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时代命题:如何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下获得新的艺术表达。

几个月来,《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等新上线的电视剧带给人们无限激动、感慨和振奋。后续还将有《八千里路云和月》《风与潮》《反人类暴行》等陆续播出,以及《磐石》等陆续投入拍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永远都抹不掉的历史记忆,也是电视剧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之一。

多年来,关于抗战的电视剧作品涌现出很多经典,如《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历史的天空》《悬崖》等等。为迎接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节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早在5年前就开始采用“纵横坐标法”规划选题,其中《我们的河山》《归队》《反人类暴行》等都是主动出题、组织创作的作品,对于其他自发创作的作品,也选择好的项目给予支持鼓励,才形成今天这种主题深刻、取材广泛的抗战电视剧创作繁荣局面。如何在以往基础上将抗战电视剧创作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这是这些年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今后抗战题材电视剧创新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对于今年这几部抗战剧,一位网民的评价我认为应当是切中肯綮:“找到了中国人的魂”。

在选题规划之初,大家觉得虽然以往涌现了很多优秀的抗战题材作品,但是对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仍然挖掘得不深,对人民战争、持久战思想展示不足,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我们要从今天的时代立场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重大主题。于是,《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等代表作品在主题深度开掘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穿透力。

《我们的河山》立足沂蒙山区一座县城,详细展示在国民党全面败退将山东拱手让给日本人之时,毛泽东同志果断作出“派兵去山东”的战略部署,全程全景展示在崮城这个县城区域内共产党人是怎样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坚持抗日、取得胜利的,生动诠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人民战争思想,用戏剧故事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必然性。《阵地》将镜头对准桂林这座抗战文化城,以群像方式展示100多名文化人的抗战经历,代表了当时1000多名文化人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的思想启蒙、精神召唤的重要历史贡献。《归队》之所以叫归队,是有双重含义的,用编剧高满堂的话说,有大归队和小归队,大归队是讲东北抗联一直在寻求直接联系延安党中央,由于环境恶劣始终未果,该剧披露了在最艰苦时期退入苏联境内组成的东北抗联教导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独立性,他们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延安的精神和要求,坚持学习和践行《论持久战》的方针;小归队讲的是一群被打散的东北抗联战士历经千难万险和种种诱惑最终归队的打不烂、打不散的顽强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灵魂深处的血性抗争。

从这些剧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军事上的抗争,更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层面的浴火重生,让抗战叙事从单纯的表面的军事斗争升华为精神的、文明存续的深层较量。这些剧如同时代棱镜,既折射出历史的厚重底色,又映照出当代的价值光芒,以创新视角重构抗战记忆,让历史照进现实。

这几部剧给人们展现了很多新的抗战领域,《我们的河山》详细展现我党敌后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工作方法,《阵地》反映之前少见的文化抗战,《归队》用多集详细描绘东北抗联教导旅以及当时东北社会生态,《风与潮》反映了澳门金融界参与抗战的情况,《八千里路云和月》通过讲述小人物在抗日战争期间经历9个中秋节的故事展现家国大义下中华儿女的坚守与担当,《反人类暴行》则从金成民馆长几十年收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暴行铁证入手深刻揭示其反人类的罪恶,还有正在创作的《磐石》将细致反映九三阅兵中有20秒镜头的杨靖宇支队当年浴血奋战的详细经过,这些内容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反映不多,很多领域虽没有硝烟炮火,但暗流涌动、波澜壮阔,是很大的创新和拓展。“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今天回顾和反映抗战精神,不能只局限于有硝烟的战场,不能只沉醉于几场战斗和几个英雄人物,而是要充分反映“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背后的深刻历史经验和教训,包括我们民族精神的觉醒、抗战意志的坚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选择,这些说透了,观众接受了,才能更好地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爱国热情、奋斗意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些抗战剧不再满足于展现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而是深入历史褶皱,以“微光叙事”展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在叙事手法上实现了从全景扫描到显微透视的转变。这些剧在我们抗战艺术形象名录中又增添了一系列新的闪闪发光的典型人物,庄埼风、王彧、张治平、老山东、汤德远、大阔枝、任素宁等等,这些具象化的表达,让教科书上的抗战史变得可触可感,将“个体史观”推向新高度。

为创作好《我们的河山》,编剧团队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式,耗时18个月整理132份沂蒙老兵口述史,剧中庄埼风原型取材于真实人物庄孝明烈士的日记。这种“毛细血管叙事”获得专家认可,被认为“实现了革命历史从纪念碑到显微镜的转变”。《归队》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几乎每个人物都与众不同,鲜活生动,深深地扎根在当时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符合生活逻辑,充满烟火气。仅举老山东回家见妻子叫她“姐”这个细节,初看觉得诧异,实则符合当时很多人娶大女人的现实,给人以真实感和情感震撼。这些剧的拍摄在服化道景上极其讲究,我曾参观过《我们的河山》服装车间,一屋子新做的日伪军以及八路军的帽子就将人淹没。我去《归队》实景拍摄现场赶上长白山第一场雪,极其寒冷,却也刚好拍出马队雪中驰骋的壮观场面。剧中老山东用冻伤的手指抠挖树皮和马粪中玉米粒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这些细节生动传达了抗联战士的生存困境。这些剧回避了一些高大上的口号,却从一个个细节中传达出振聋发聩的民族的呐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剧创作要突破单一民族视角,构建跨国界、跨文明的叙事网络,抗战题材电视剧应当有国际视角和国际传播意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有外国志愿者,《风与潮》中有澳门土生葡人角色,其设计原型来自真实救助案例。《反人类暴行》不仅揭露对中国人民的残暴伤害,更是揭露帝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沆瀣一气反人类的罪恶本质,二战后美国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达成了秘密交易,以豁免七三一部队成员战争责任为条件,换取其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等数据资料,这应引起今天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警觉,该剧应该在世界各国得到良好的传播。华侨华人的全球抗战是抗战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同胞的隐蔽战线也有很多波澜壮阔的故事。电视剧可以将个体命运交织成全球抵抗的壮阔图景,用国际视野下的抗战叙事完成新时代的政治表达。

抗战剧的创作仍然在路上。尽管我们已经有很多优秀作品,但面对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和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我们仍然觉得很无力,历史赋予我们神圣使命——用艺术剖析历史、启发民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发展作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抗战剧创作亟待从深度和广度继续开拓。内容还可以拓宽,各阶层、各地域、各领域的形形色色人物、事件都是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比如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时的经济掠夺、“开拓团”、中东铁路、萧红笔下的乡村世界等等,都有待开发创作。幸福蓝海正在创作的抗日三部曲《反人类暴行》《磐石》《遗孤》,我预感他们还会有第四部、第五部。

思想内涵上还要继续深入挖掘。打打杀杀固然是最强的戏剧冲突,但民族精神、反抗意志、团结协同、家国情怀等都是更加深入、更加内在、更加强烈的戏剧冲突,要揭露反人类、反人性的日本军国主义罪恶,意识形态的持续斗争也是未来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

艺术形式上也要再创新。这次有人建议可以开发《我们的河山》式互动剧集,让观众通过选择不同剧情分支,体验庄埼风从青年到战士的成长路径,通过“Z世代”熟悉的游戏化语言,实现抗战精神的转化,为民族复兴汇聚强大力量。

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加强。在创作伊始可以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讲述各国人民听得懂的抗战故事,以往二战的影视作品有很多流行全球,我们要有这样的野心、信心和决心,中国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要走向世界,希望能从《反人类暴行》打开这个大门。

【声明:本号为宣传传媒领域融合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属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融媒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