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午后一点,手机亮起提示:《主角》排在央视黄金档,播出时段未公布具体日子,只写“近期”。消息未配多余形容,我盯着那行字,先记在心里,再翻演员名单,看见张嘉译、刘浩存、秦海璐、窦骁、翟子路,全员到位,画面在脑中切换,没有顺序,却都清晰。
午后一点,手机亮起提示:《主角》排在央视黄金档,播出时段未公布具体日子,只写“近期”。消息未配多余形容,我盯着那行字,先记在心里,再翻演员名单,看见张嘉译、刘浩存、秦海璐、窦骁、翟子路,全员到位,画面在脑中切换,没有顺序,却都清晰。
有观众回忆《金陵十三钗》里的玉墨,也有人想到《红高粱》里的九儿,两个角色性格不同,都是坚硬。现在主创把“忆秦娥”摆在中心,我先留空,不评剧情,只看角色与演员的贴合度,再慢慢补充。
张嘉译——出演胡三元,沉稳口音与西北背景符合角色,用过往作品《蜗居》《白鹿原》的方式延伸,他在台上不需要过多动作,就能留下力度。
刘浩存出身舞蹈学院,动作基底在身体内部。她演过《送你一朵小红花》的马小远,保持笑容时眼神仍带压力。此回担负“忆秦娥”前段青春期段落,外形与年龄区间贴合,观众先看外观,再听唱腔,判断是否顺滑。
秦海璐在《钢的琴》里有生活气,《白鹿原》里有本土气,此次化身剧团台柱花彩香,面部线条硬朗,站位稳,无需大型调度便能确立中心。
窦骁—饰演刘红兵,干部子弟身份写在角色介绍,外层有散漫,内层有牵挂,镜头对准他与忆秦娥的一次对视,观众便能分辨情感走向。
翟子路近几年产量不多,作品《北上》《迎风的青春》留下青年面孔印象,此剧让他与刘浩存发生情感连线,不求激烈冲突,只求自然呼吸。
剧情不走直线。最早的“易招弟”十一岁被舅舅带进县剧团;随后剧团掌事人因嫌隙将孩子安排到厨房烧柴。观众此时只看到背影,没有唱段,只有腿部动作与灰尘。镜头再跳,时间已是夜半,灶房微亮,人物压腿,疼痛未被语言记录,仅留下呼吸声。
再往后,县剧团临时缺人,她顶替台前位置,一段“破蒙戏”成转折点,名字从“易招弟”改为“忆秦娥”,调入省团。此段未给过多台词,只标出舞台灯光亮度与观众席人数:前排十二人,中排八人,后排空座。
省团后台密集,每位演员在窄廊道做开嗓动作,数值标注:五点三十分进场,六点零五分第一遍走台,七点整化妆。忆秦娥留在镜头中心,画面掐掉对话,只留下表演前的敲板声。
几年后,秦腔观众减少。某场夜演,实到观众九人,年龄区间五十五至七十岁。剧团经费缩减百分之二十,灯光只开主灯。台上唱段照常进行,舞台前沿能听到演员呼气,台下只听得到扇子合上声。
剧中老一辈决定退居幕后,把动作口传。课堂上,忆秦娥向三名青年示范水袖:左袖抛物线高度六十度,抬臂时间一秒半。旁侧黑板写行腔节奏“起—收—拖”,无音乐,只敲木鱼。
我在屏幕前等待央视播出,不急着连贯顺序,而是把演员信息与片段拼接:张嘉译的低声线,刘浩存的急转身,秦海璐的定点站位,窦骁的侧脸角度,翟子路的短促呼吸。每一幅画面单独静止,再排列,自成章节。
剧名《主角》落在秦腔舞台,却不限制视线;人物的倔强不写口号,而用每一次落脚与抬臂留痕。消息铺开,我作为围观者记录数据与场景,后续如何,请等正式播出。
来源:友爱铅笔Q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