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家对800家!西安郑州抢微短剧蛋糕,3万从业者撑起,创新是坎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12:07 1

摘要:2027年,微短剧要冲千亿市场了。这条曾被调侃“拍三天赚千万”的快钱赛道,如今成了城市经济的新战场。西安和郑州,这两座黄河边的省会,正把“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和“中原枢纽”的底气,统统押进这场“霸总”之争。一个靠600家公司、60%爆款率坐稳头把交椅,一个凭80

2027年,微短剧要冲千亿市场了。这条曾被调侃“拍三天赚千万”的快钱赛道,如今成了城市经济的新战场。西安和郑州,这两座黄河边的省会,正把“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和“中原枢纽”的底气,统统押进这场“霸总”之争。一个靠600家公司、60%爆款率坐稳头把交椅,一个凭800家企业、日开机超百部逆袭成“产能王”。当西安喊出“不做横店做霸总”,郑州用“十分钟凑齐剧组”的速度反击,这场较量,早就不只是谁当第一——它藏着整个行业从“赚快钱”到“拼长跑”的秘密。

2023年8月,微短剧《无双》在小程序炸了锅。8天投流超1亿,成了男频短剧的“珠穆朗玛峰”。出品人李涛这口“螃蟹”吃得香,老陕人重义气,兄弟们跟着从信息流广告商转型拍短剧——“蓝海好游泳”,西安一口气扎成了市场第一。《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100部微短剧中60部来自西安,西咸新区600多家影视公司、270个拍摄场景,成了名副其实的“短剧工厂”。

但真正让城市疯狂的,是2027年千亿规模的预期。当房地产、传统制造业增长放缓,微短剧这样“轻资产、快周转”的文创产业,成了地方政府眼里的“新增长极”。西安喊出“微短剧之都”,郑州锚定“创作之都”,本质上都是在抢一张“产业升级船票”——毕竟,能在千亿赛道里当上“霸总”,意味着税收、就业、城市名片,样样都有。

可这条赛道早就变天了。2023年《无双》时,“投流1亿赚3亿”的神话还能上演;现在,单剧投入从几十万涨到几百万,用户却被“打脸反转”“甜宠虐恋”轮番轰炸得审美疲劳。供给端“量涨价跌”,需求端“注意力比金鱼还短”,行业已经从“谁跑得快”变成“谁跑得稳”。西安和郑州的厮杀,正好撞上了这场“从快到慢”的大转弯。

西安能坐稳头把交椅,靠的是“起得早、看得准”。李涛和兄弟们的“草莽式冲锋”后,政府迅速下场:2024年连发两个文件,要“两年培育15家领军企业,推200部精品”;西交大成立微短剧研究基地,5000万专项基金砸向人才培养——政策、钱、人,一个都没落下。现在的西安短剧,早就不是“男频打脸”的单一画风:从女频情感剧到出海东南亚的古装爽剧,老陕人务实,每个赛道都想试试水。

但“霸总”不好当,西安的焦虑藏在两个“怎么办”里。

第一个是“投入越来越大,爆款越来越难,怎么办?”2023年拍部短剧,几十万成本、7天拍完,投流就能回本;现在,头部公司单剧投入敢砸500万,可用户刷两集就划走,爆款概率比中彩票还低。如果持续出不了爆款,600家公司挤在西安,很可能陷入“拍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这就是行业大佬们最怕的“量涨价跌”陷阱。

第二个是“历史文化堆成山,怎么变成短剧IP?”西安不缺故事:兵马俑、大唐不夜城、丝绸之路,随便拎出一个都能拍。但现在的西安短剧,大多还是“通用模板”:男主被陷害、逆袭打脸、抱得美人归,换个地名就能拍。如何把“大唐风华”揉进剧情?比如让主角在城墙根下吃泡馍时发现藏宝图,或者用秦腔唱段当BGM——这些“西安专属”的细节,才是别人抄不走的竞争力。要是一直停留在“通用模板”,西安的先发优势迟早会被追上来的郑州、成都们稀释。

郑州能当上“老二”,靠的是“人狠话不多,产能说话”。820家制作企业、3万从业者,每天超100部剧开机,单剧制作周期压缩到7-15天——这效率,放眼全国没几个城市能比。郑州人凭啥这么快?看地图就懂:高铁“12345”圈,1小时到省内各市,2小时到北京、武汉,4小时到成都、上海。导演在北京吃完饭,坐高铁来郑州,下午就能进组;上海的编剧写好剧本,快递戏服到郑州,第二天就能开机。再加上郑州房价低、场地租金便宜,拍短剧成本比西安低15%-20%——“十分钟凑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这哪是集群效应,简直是“短剧界的富士康”。

但“产能王”的标签,既是郑州的底气,也是软肋。现在行业里提起郑州短剧,第一反应是“便宜、快”,甚至有人说是“西安的代工基地”。800家企业里,70%都是小作坊:接外地公司的“代工单”,按要求拍够时长,赚点辛苦钱。可“代工”能赚多久?等西安、成都们把产能提上来,郑州的“成本优势”很可能变成“低价内卷”——毕竟,用户最终买单的是内容,不是“谁拍得快”。

所以郑州的“创作之都”口号,其实是在给自己“换赛道”。2025年新政里写着“推50部展示郑州品牌的精品”,比如用嵩山少林寺拍功夫短剧,用豫剧元素做喜剧——这步棋走对了,郑州才能从“拍得多”变成“拍得好”。但难就难在“从代工到原创”的跨越:小作坊习惯了“按模板拍”,突然要自己写故事、搞创新,就像让短跑运动员去跑马拉松,节奏根本对不上。

西安和郑州打得热闹,但真正的“对手盘”远不止彼此。北京上海是“大脑”:腾讯、快手这些平台总部在这儿,资本和顶级编剧也在这儿,他们定调“今年流行甜宠还是悬疑”,西安郑州只能跟着拍;川渝是“文旅特长生”:成都用宽窄巷子拍爱情短剧,重庆靠洪崖洞夜景吸引剧组,“文旅+短剧”的赛道,人家已经跑在前面;广深是“出海先锋”:挨着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供应链现成的,拍好的短剧直接翻译成泰语、越南语,出海赚钱比内地快一步。

这么一看,西安郑州的“霸总”之争,更像一场“全国联考”:大家都在抢千亿蛋糕,但考题不一样——西安考“先发优势怎么变护城河”,郑州考“产能王怎么变创新王”,川渝考“文旅IP怎么变现”,广深考“出海怎么跑得更远”。谁能答好自己的题,谁就能在“霸总”剧情里多活几集。

其实不管西安还是郑州,争当“霸总”的本质,都是在试一条路:一座普通省会城市,能不能靠一个新兴产业,实现“换道超车”?微短剧不是房地产,也不是制造业,它靠的不是土地和机器,而是内容、人才和生态。

西安要做的,是把“600家企业”变成“一个生态系统”:让小公司给大公司做配套,大公司带着小公司搞创新;高校培养的编剧、导演,能直接对接企业的项目;政府搭台,把兵马俑、大唐文化变成“共享IP库”——这样就算没爆款,整个产业也能健康转。

郑州要做的,是把“3万从业者”变成“创新生力军”:给小作坊减税、提供原创剧本补贴,让他们敢试新题材;用嵩山、豫剧这些“郑州符号”搞剧本大赛,让编剧们知道“拍郑州故事能赚钱”——代工只能赚小钱,原创才能成“霸总”。

2027年的千亿市场就在眼前,西安和郑州的“霸总”之争,现在才刚到“中场休息”。谁能笑到最后?答案藏在每个剧组的拍摄现场:西安的导演会不会在剧本里加一段秦腔,郑州的编剧能不能让主角在少林寺里悟出新招式。毕竟,短剧的核心是故事,城市竞争的核心,是把“优势”变成“别人学不走的故事”。

这场戏,远没到高潮。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