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视听”作品《归队》重塑抗战叙事新标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5 10:11 2

摘要:“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用生命践行的信仰。9月22日,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用生命践行的信仰。9月22日,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归队》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作为一部完整展现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历史的剧集,《归队》以宏大叙事、真挚情感与珍贵史料,填补了该题材领域的叙事空白。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1.04%,平均收视份额5.59%,位居上星频道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累计触达的人口高达7.84亿,累积观众规模1.57亿。据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该剧平均收视率是2.01%,连续多日位居榜首。此外,该剧在全网话题阅读量累计超出了36亿,豆瓣评分7.9分,取得了近五年国产战争剧品类最高分。

高满堂

主创分享创作心得与信念

座谈会现场,《归队》编剧高满堂谈及自己在创作《归队》时的心路历程和40余年编剧生涯的心得,“我在剧集播出结束后,悬了四年多的心才放下,因唯恐未写好该剧愧对东北抗联先烈。创作时,我将自己代入剧中情境,以触摸真实灵魂、开拓艺术世界。”他认为,创作者应有一个“根据地”,应读更多的书,更应走更多的路、沉下心去,“想象力、创作力是从生活中、人生的深刻追踪中发现的”。

臧溪川

导演臧溪川则深情讲述该剧的创作信念与源泉,他说:“这部作品的情感线是被精心编织的,其呈现的‘归队’既是身体的归队,更是信仰的归队。”在《归队》中,演员没有使用过多的表演技巧,而是扎根于角色的年代,用人性的深度构成了这部剧表演的灵魂。剧中的台词“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是东北大地的魂魄,是刻在东北抗联里的信仰,是汲取力量的火种,这也成为了剧组共同的创作信念与源泉。

胡军

“鲁长山”饰演者胡军认为,“鲁长山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有挣扎、有恐慌、有害怕,但是从未放弃的抗联战士”。在他看来,这部剧让当代年轻人看到了过去的日子、过去的历史,让大家能感受到当年抗联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大义,生发出敬仰之情。

“兰花儿”饰演者袁姗姗则认为,《归队》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它是一次对历史的郑重回望,它让无数抗联先烈的故事从史料里走出来,变得可感可触。“我能以兰花儿的身份参与其中,更像是获得了一次与先辈跨越时空对话的机会,让我真正触摸到那段不屈岁月的温度,读懂‘英雄’二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她强调,“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也让我清晰了自己作为演员的使命,那就是演好每一个角色,用自己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袁姗姗

小人物视角凸显信仰可贵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高度肯定了《归队》的创作。他认为,这部作品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印证了主题创作模式的成立,坚定了“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和“主动出题、组织创作”模式。 他也提出今后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仍然有极大的空间,创作者在深度和广度上仍然可以继续拓展。

在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看来,《归队》为抗联题材电视剧书写英雄谱增添新的主人公群体,其将革命史叙事重新安置到山野村镇之间,展开于枪林弹雨之中,铺排于饥寒交迫之处,纠正了近年来由于茂盛的谍战剧而营造出以“都市白领”为中心的革命史叙事的偏执,在这个意义上,《归队》也正是革命史叙事的“归队”。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一级编剧郭长虹认为,《归队》将抗战叙事从战略胜利、正义邪恶层面,拓展至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叙事,“归队”是对共同体的信仰与使命召唤,契合抗战作为中国现代国家转折点的历史意义。他还提及,抗战剧创作应该摆脱东方主义叙事框架,建立中国自身的叙事框架。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归队》在创作全环节上做到了回归历史、回归艺术、回归人性,这是其成功的三个关键。作品刻画出了战士们的选择,用大量篇幅讲述脱离队伍之后的境况,“被打散的抗联战士”重新回到队伍,更加真实凸显出精神与信仰的可贵。《归队》打破常规抗战剧的叙事框架,以小人物视角,描摹一群被打散的抗联战士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生、寻找彼此的过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聚焦“北京大视听”品牌建设,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统筹规划、精准扶持、聚力打磨出了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其中,电视剧《归队》、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微短剧《怒刺》和《马背摇篮》均入选抗战胜利8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

记者:李夏至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