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在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题材剧一度被吐槽是“土味”的代名词,被局限于特定的观众群体与审美范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山海情》《人世间》《幸福到万家》《六姊妹
导读
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之一,在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题材剧一度被吐槽是“土味”的代名词,被局限于特定的观众群体与审美范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山海情》《人世间》《幸福到万家》《六姊妹》《生万物》等一批精品力作接连涌现,不仅赢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重佳绩,更成功突破了年龄、地域和圈层的壁垒,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情感共鸣。
一、
叙事革新:从“他者讲述”到“主体表达”
新时期农村剧的突破,首先体现在叙事视角的根本性转变。剧集创作者们摒弃了以往将农村作为“他者”进行奇观化叙事或简单美化的做法,转而采用平视视角,深入乡村肌理,展现真实立体的农村图景,用富有感染力的人物、故事、情节、细节打动人。
《生万物》作为农村题材作品,展现了宁绣绣受杜春林等人的革命思想的启发,她用所学知识帮助邻居们,带领村里的妇女一起摆脱封建思想桎梏。《大江大河》里雷东宝在改革大潮中奋勇搏击、屡败屡战时,新一代创业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山海情》通过细腻刻画西海固移民群体的内心世界,将宏大的脱贫攻坚叙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剧中马得宝、李水花等角色不再是符号化的农民形象,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和复杂心理的个体,李水花那双含泪带笑、充满渴望与坚韧的眼睛望向屏幕时,无数都市青年为之泪目。他们的挣扎与奋斗、泪水与欢笑,构成了剧作最动人的底色。《人世间》则以周家三兄妹的人生轨迹为线索,折射出中国社会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该剧巧妙地将农村与城市叙事相结合,展现了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革。剧中周秉昆夫妇在光字片的坚守,周蓉在贵州山区的支教经历,都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叙事转变,使农村故事具有了超越地域的普适价值,引发不同背景观众的深度共鸣。
二、
现代性表达:
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观的对话交融
当代中国乡村正经历着千年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旧貌换新颜,更是一场涉及价值观、伦理观、法治观的精神嬗变。优秀农村剧作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敏锐把握并艺术化呈现了乡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图景。这些作品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变迁,更深入探讨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幸福到万家》直面农村中的婚闹、土地纠纷、人情社会与法治观念的冲突等现实议题。何幸福的“抗争”,不再是为了温饱的生存斗争,而是为了人格尊严、公平正义等更具现代性的权利。剧中涉及的土地流转、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等议题,都是当下农村正在发生的真实变革。该剧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传统乡土伦理与现代法治精神的碰撞与融合这一深层命题。
2020年3月,广电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要求用心用情用功推出精品力作,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山河锦绣》跨越三十年的叙事,则将个人命运沉浮与国家不同阶段的扶贫政策、历史变迁交织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去有风的地方》则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代青年与乡村的新型关系。剧中许红豆逃离都市生活,在云南乡村寻找自我的经历,反映了新时代城乡关系的重构。该剧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美丽风光,更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乡村图景。这些作品将“乡村”议题成功转化为“现代性”议题,探讨的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人如何自处、如何发展的普遍性命题。
三、
人物塑造:典型形象的时代创新
近期农村剧在人物塑造上取得显著突破,摆脱了以往概念化、符号化的窠臼,扁平化、符号化的“高大全”英雄让位于立体、复杂、成长中的真实个体。今天的农村剧主人公,是带着泥土芬芳、亦带着时代光华的“新人”。
《人世间》中的周秉昆夫妇成为新时代普通劳动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善良、坚韧和对家庭的守护,打动了无数观众。郑娟这个角色尤其突出,她外表柔弱内心坚强,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尊严和希望,成为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动写照。《幸福到万家》中的何幸福更是农村新女性的典型代表。她敢于挑战陋习,坚持追求公平正义,同时又保持着传统美德,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为农村女性形象开辟了新天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何幸福、郑娟、许红豆等角色,都展现出独立自主、勇于追求的新时代女性特质,获得不同性别观众的广泛认同。
四、
艺术提质:精品创作的美学追求
“破圈”的本质是优质内容对更广泛人群的吸引力。农村剧的“破圈”离不开艺术质量的整体提升。这些作品在制作上秉持精品意识,在保留乡土特色的同时,追求更好的视听品质。
《大江大河》用充满年代感的服化道和美术设计,精准复刻了时代氛围,瞬间将各年龄段的观众拉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山海情》在制作上下足功夫:剧组实地搭建闽宁镇场景,精心还原年代风貌;采用方言与普通话双版本播出,既保持地域特色,又确保传播效果;摄影构图讲究,将西北黄土高原的苍凉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世间》的美术设计获得业内高度评价。剧组在长春实地搭建了光字片社区,从建筑样式到室内陈设,都精准还原了历史原貌。灯光运用尤其出色,用温暖的光影效果营造出家的氛围,增强了剧作的情感感染力。《去有风的地方》在视听语言上大胆创新,采用大量航拍镜头展现云南乡村的美丽风光,用诗意化的画面语言讲述故事。该剧的配乐也颇具特色,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听觉体验。
艺术创作来源于当地故事,又回报于当地。文旅融合为剧集拍摄影视基地注入新活力,剧中富有美感的治愈系景色和故事人文吸引众多游客前去“打卡”,盘活了当地旅游资源,真真实实成为当地居民致富“新钥匙”,同时,游客“打卡”也为电视剧带来了更多的观众资源,实现又一次的观众“破圈”。
五、
时代共振: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连接
农村题材剧的“破圈”,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胜利,是文化自信的彰显。它启示我们,主旋律创作唯有摒弃说教、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深刻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鸣的精品力作。这些农村剧的成功,归根结底在于实现了与当代观众的深度情感连接。
在《去有风的地方》的观众画像上,男女性受众比例相对均衡,18—44岁的观众占比高达85.2%。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沉重的社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去有风的地方》真正切中了他们的所思所想,触动了他们的心理情绪。而TGI指数显示覆盖群体蕴含很高消费潜力,剧集中美景美食势必能够有效推进人群的相关消费热潮。9月1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生万物》研讨会在京举行。据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透露,剧集在爱奇艺站内热度峰值达到11018,弹幕互动量突破1亿条,25岁-35岁的青年观众占比达54%,播出效果、讨论度和引发大量年轻人的喜爱。这说明只要作品质量过硬、表达方式新颖,农村题材同样能够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
农村剧的成功破圈,最终是因为它们讲述的不仅是农村的故事,更是这个时代中国的故事,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经历和感受的时代变迁。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需要继续深耕农村题材,提高站位,在艺术表达与政策合规间找到平衡点。要以更加多元、开放的视角,进一步拓宽题材范围,关注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深化对农民内心世界的刻画,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用更丰富的视听语言展现乡村之美。要以更多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优秀作品,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通过文艺作品了解真实的中国农村。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圆扁眯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