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爱情》播了快十年,不管是卫视重播还是网络点播,总能吸引一大批观众。它没有狗血的三角恋,没有激烈的家族争斗,甚至连大起大落的剧情都很少。它就讲江德福和安杰一对夫妻,从年轻到白头的日子,却能让不同年龄的人都看得心里暖烘烘的。
《父母爱情》播了快十年,不管是卫视重播还是网络点播,总能吸引一大批观众。它没有狗血的三角恋,没有激烈的家族争斗,甚至连大起大落的剧情都很少。它就讲江德福和安杰一对夫妻,从年轻到白头的日子,却能让不同年龄的人都看得心里暖烘烘的。
先看这对主角的设定。江德福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军官,没读过多少书,说话直来直去,生活习惯也带着点“糙”。他吃饭爱吧唧嘴,睡前不洗脚,衣服随手扔。安杰是资本家小姐,从小被家里宠着,讲究生活情调。她喝咖啡要用瓷杯,衣服要烫得平整,家里要收拾得一尘不染。两人刚凑到一起时,矛盾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安杰看不惯江德福的“粗”,江德福也不懂安杰的“讲究”。但他们没因为这些事闹掰,反而慢慢学着适应对方。江德福偷偷改了吧唧嘴的毛病,安杰也接受了丈夫偶尔的“不讲究”。这种不完美的适配,特别像现实里的夫妻,没有谁天生就该配合谁,都是慢慢磨出来的。
再看剧情里的细节。这部剧里没有什么“名场面”,全是过日子的碎事。两人第一次约会,江德福紧张得手心冒汗,连话都说不利索,只能笨拙地给安杰递水果。安杰怀第一个孩子时,想吃酸橘子,江德福跑遍整个军营,最后从战友那匀了几个,回来小心翼翼剥给她吃。孩子多了以后,家里每天都鸡飞狗跳。江德福早上要送几个孩子上学,安杰要在家做饭、缝衣服,晚上两人还要一起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些事观众自己可能都经历过,或者听爸妈讲过。它不刻意煽情,也不强行制造感动,可就是这些细碎的日常,让人觉得特别真实。比如江德福本来有机会调去大城市当大官,他知道安杰在岛上住惯了,不想让她折腾,就主动放弃了机会。安杰后来知道这事,没说什么“谢谢你”,只是默默把家里打理得更好,每天多给江德福做一道他爱吃的菜。这种藏在细节里的在乎,比说多少句“我爱你”都管用。
剧中的时代感也做得很足。安杰的衣服从一开始的旗袍、连衣裙,到后来的列宁装、劳动服,再到晚年的家常外套,每一件都符合当时的潮流。江德福的军装肩章换了好几次,从校级到将级,对应着他职位的变化。家里的摆设也跟着时代变,一开始只有木桌木椅,后来添了收音机、缝纫机,再到后来有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就连孩子们的名字,老大叫“卫国”,老二叫“卫东”,老三叫“卫民”,最小的女儿叫“亚菲”,都带着那个年代的印记。这些细节不用特意解释,观众看在眼里,就能一下子代入到故事里的年代,仿佛跟着这家人一起过了几十年。
台词也特别接地气。江德福跟安杰表白,没说什么华丽的话,只说“我就想跟你好好过日子,把你护好”。安杰跟江德福拌嘴,会气呼呼地说“你这脑子怎么就转不过弯来,跟你说不通”。就连孩子们吵架,说的也是“你凭什么抢我东西”“爸妈偏心你”这种家里常听到的话。这些台词就像从生活里直接摘出来的,没有一点生硬感,观众听了就像在听自己家里人说话。
最后是它传递的婚姻观。这部剧没把婚姻说得多复杂,也没把爱情吹得多神圣。它就告诉观众,好的婚姻就是两个人互相包容、互相搭伙过日子。江德福包容安杰的小脾气和“小资情调”,安杰也理解江德福的不容易和直性子。他们一起过过苦日子,一起扛过政治风波,一起看着孩子结婚生子,一起慢慢变老。这种细水长流的感情,比那些轰轰烈烈、动不动就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更能打动普通人。年轻人看了会觉得,原来婚姻不用那么多狗血,平平淡淡也能很幸福。老一辈看了会想起自己的日子,觉得“我们那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现在很多剧追求快节奏、强冲突,播完没几天就被观众忘了。《父母爱情》却能一直留在大家心里,每次看都有新感觉。你看这部剧的时候,有没有哪段情节让你突然想起自己爸妈的相处方式,或者觉得“我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来源: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