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阵地》登陆央视一套,开篇即是流亡日本十年的郭沫若归国抗战,并扛起中国文化抗战的大旗。《阵地》是今年中央台和广电总局抓的这个六部“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剧之一,且作为今年唯一一部“重大革命题材”,个中情节可为郭沫若此前各种争议拍板定调。
电视剧《阵地》登陆央视一套,开篇即是流亡日本十年的郭沫若归国抗战,并扛起中国文化抗战的大旗。《阵地》是今年中央台和广电总局抓的这个六部“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剧之一,且作为今年唯一一部“重大革命题材”,个中情节可为郭沫若此前各种争议拍板定调。
《阵地》由高希希操刀执导,钱林森司职编剧,王劲松、郭广平等特别出演,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领衔主演。该剧讲述日本侵华炮火肆虐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策动下,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茅盾、陶行知、徐悲鸿、欧阳予倩等,一千多被迫流亡的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云集桂林,和以李克农为代表的“八办”一起,在桂林山水间化笔为枪,用舞台做战场,通过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新闻舆论和文化运动等各种形式,宣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流亡与复兴、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怀等转化为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文化长城的故事。
该剧9月16日在央视一套首播,并在爱奇艺、腾讯和优酷视频同步播出。
郭沐若归国说兵分三路,电视剧《阵地》为其正名
郭沫若归国抗战的动因一直有三说:一是共产党的策划,二是受蒋介石之约,三是主动请缨。在此之前,郭沐若因大革命失败关键时刻一篇战斗檄文令蒋介石大怒,先后发出《通知军政长官请通缉趋附共产之郭沐若函》《电令所属一体严密缉拿郭沫若一名,务获归案惩办》。郭沐若无奈遁走日本,开启十年流亡生涯。
郭沫若流亡海外之前,曾和蒋介石有过一段“蜜月期”。1926年的大革命洪流中,郭沐若毅然放弃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高薪,弃笔从戎投身北伐,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管秘书,并随军高歌凯进攻克武汉三镇。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于南昌会合后,蒋甚喜,当即任命其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伴其左右。
然而近身的结果是郭沐若大失所望,难忍蒋介石在安庆、九江等对支持北伐的劳工痛下杀手下手,更亲眼目睹蒋介石让人传话上海黑帮黄金荣、杜月笙等,对正在与反动军阀拼命的上海工友“维持秩序”。在朱德的鼓励下,郭写下那篇揭露蒋介石罪行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时名声大噪,不仅成为“宁汉之争”武汉国民政府反蒋功臣,还成为工农武装代言人。
郭沐若归国抗战传得最盛的,莫过于郁达夫受蒋介石之托邀请。郁达夫之子郁飞曾表述过父亲的东京演讲之行:“实际上负有一项秘密使命:向亡命日本已近十年的郭沫若,转致南京国民党政府为抗日战争终将爆发而要郭伺机回国之意。”郭沫若五十岁生日时,郁达夫写过一段话:“在抗战前一年,我到日本去劝他回国,以及我回国后,替他在中央作解除通缉令之运动,更托人向委员长进言,密电去请他回国的种种事实,只有我和他及当时在东京的许俊人大使三个人知道。”就蒋介石睚眦必报的格局,主动邀请绝无可能,必然是郁达夫及朝中头脑清醒者斡旋使然。
关于郭沐若归国,《阵地》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主动请缨”。剧中开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陈布雷给蒋介石念完共产党起草的“合作宣言草案”,又向蒋请示流亡日本的郭沫若想回国一事,蒋旧事重提,甚至让陈布雷作保。《阵地》作为“重大革命题材”这种重要情节设定固然要考究文史和风向,可以说,《阵地》从侧面否定了郭沫若归国之“共产党策动说”,间接肯定其“主动请缨”。
【郭沫若旧照】
虽有诸多材料可证郁达夫受命行动,但更多的是受辛亥革命元老、时任福建省省长陈义之托。还有诸多信息显示,南京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王凡生、顾高地可能参与过解救行动。然而毕竟郁达夫和郭沫若十年前便因政见不合反复成仇,未必一拍即合。
1936年11月的东京,借着中国文学研究会之宴,郁达夫之请郭沐若写下“十年前事今犹昨,携手相期赴首阳。此夕重逢如梦寐,那堪国破又家亡”,而郁达夫回敬一首《春帆依旧在》:“却望云山似蒋山,澄波如梦有明湾。逢人怕问前程驿,一水东航是马关。”其中“蒋山”是国民政府所在南京的紫金山别称,也可做“蒋”的暗示,而“马关”自然是“马关条约”之耻。后两句道破郭沫若尴尬处境,前两句为郭沫若指出明路。
郭沫若在日本的处境非常不好,一家人一直靠创造社解囊穷活,而在郭沐若流亡日本次年,便被日本宪警盯死,连郁达夫见面也有尾巴紧盯,想要脱身回国绝非易事。尤其1937年日本向华北守将宋哲元提出共同防共,一旦日军和国军媾和,宪兵分分钟可能拿下他这“趋附共产”之人小命。更重要的是,流亡十年亲眼目睹日本军国主义的膨胀,身在日本心在汉的郭沐若早于归心似箭,就差东风,此时郁达夫的橄榄枝,许是唯一契机。
郭沫若1937年6月22日给李一氓的信写到:“前月中旬郁达夫由福州来信,言蒋有所借重,要我回去。郁教他们先取消通缉令并汇旅费来。但距今已一月,又渺无消息。大约是并无诚意,只在使用心计吧。”此时距郁达夫1936年11月的复见,已过去半年有余,一可见国民党内部说服蒋介石的工作颇废功夫,二可见郭沫若对国民党未尽信任。
郭沐若在归国船上写下《又当投笔请缨时》:“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愿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不管郭沫若逃出生天是否有国民党的运作,归国抗战皆是由心而发,甚至不惜“王佐断臂”抛妻弃子,连遗嘱都写好。《阵地》剧作上不盲目为我党邀功,也不盲从博眼球的江湖流行传说,只是借陈布雷之嘴,慎重地给出个郭沫若“主动请缨”的调调。
周恩来以郭沐若为旗,直插国民党抗战“阵地”
剧中郭沫若归国,由夏衍、田汉、阳翰笙、安娥到码头迎接,此细节属于戏剧改编。实际上,迎接他的是专程从福州赶来的郁达夫,刘海粟、倪怡德、叶灵凤等闻讯而来,此外国民政府行政院处长何廉奉命从南京赶到上海。阔别十年的郭沐若对国民党方面的人似乎并不感冒,借口要去看朋友,直接去了大西路孔德图书馆找沈尹默。
夏衍回忆录《懒寻旧梦录》载:“我急于知道他这次回来的经过,汉年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他是下了决心的,可是一上岸,就碰到国民党方面的人。”郭沫若抵沪第二天,中共组织便让夏衍悄悄给郭沐若安排了新的落脚之所。郭沐若偷偷回国,连妻儿都不敢告知,出门时和服木屐,到朋友处换装出发,随身仅一旅行袋。夏衍问他还有什么行李,他说:“只带了一支笔。”
《阵地》里,郭沐若随即在中共特科安娥的安排下,与周恩来会面。这点并非曲张或演绎。1927年大革命期间郭沫若那篇讨蒋檄文是在朱德家写的,同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正式加入共产党,郭沐若安全流亡日本亦是周恩的指示和李克农的具体安排,故郭沫若归国抗战,亦是回归组织。剧中郭沐若向周恩来主动申请恢复党员身份时,遭到了周恩来的“拒绝”,因为他要把郭沫若当做鲁迅后的新一棒文化旗手,牢牢地插在国民党的抗战“阵地”。
周恩来给郭沫若安排的使命有二,一是出任国共发起创办的《救亡日报》社长,和主编夏衍一道宣导民族统一抗战,二是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厅长,从国民党内部掌控文化统战的话语权。周恩来此棋甚妙,前者让我党有了名正言顺的统抗言论阵地——《救亡日报》表面上由国共共同主导,实际牢牢掌握于我方;后者更是如一枚无形的楔子,直插国民党话语核心,在国民党的阵地上实现我方文化战略。
起初对国民党早已不报幻想的郭沐若,对国军履职邀约抵触至极,听了周恩来的提点,立马醍醐灌顶。结果不仅郭沐若以民主人士和文化大儒的身份坐镇三厅,三厅各科室岗位要职的箩卜坑,也顺理成章归我方,为后续政治博弈和文化统战的话语权埋下伏笔。
【王劲松饰演郭沫若】
如剧中所示,国军节节败退尤其是武汉失守后,桂林国统区成为大后方,郭沐若及其《救亡日报》编辑部的使命,演变成团结流亡桂林的各界文化人士,化悲痛为力量,振奋抗战斗志,建立文化抗战的长城。以往的抗战故事,文化人参与抗战的比比皆是,但以文化抗战为主题,或说聚焦抗战时期的文化群像的,还是第一回,并在影视作品中首次提出了“笔部队”概念。
《救亡日报》复刊无米下炊,时值夏衍的抗战话剧《一年间》缺人短兵,我党策动一石多鸟,用话剧的筹办吹响戏剧全集结号,进而吹响文化抗战的集结号,即破国民党投降派消极抗战颓势,又能用票房解决复刊资金困局,进而扩大抗战宣传,即充分利用重庆政府资源,又乘势拉广西桂系势力下水。演出兵分两路同步推进:重庆方面由郭沐若利用军委会三厅资源组建了由厅长、处长和科长等组成的36人演出委员会名单,喜提五大名导坐镇,并号召全国文艺工作者参与;桂林方面不仅有导演焦菊隐、欧阳予倩、田汉等导演联手,同时中共特科安娥从上海带回赵丹、秦怡、吴茵、舒秀文等明星大腕,一时间桂林街头星光璀璨。
《阵地》虽然不是谍战类型片,但个中的谍战元素,如深潭涟漪。在周恩来的策动下,利用桂系对蒋介石的小九九实现各种“精准投喂”。当桂系的广西建设研究会欲增扩夏衍、胡瑜之等委员,我党就把“民主人士”胡瑜之不着痕迹地“投送”桂林;当广西的干部学校缺个得力校长,三厅的教育家杨东莼(也是未公开党员身份的共产党)便刚好愤辞重庆来到桂林。保护“日本在华反战同盟”的日本作家鹿地亘一役,桂林“八办”和日本特高课斗智斗勇,付出了巨大人员牺牲,才有了后来鹿地亘反法西斯三幕话剧《三兄弟》在桂林、重庆等地公演,是为国际反法西斯文化战线。
郭沫若的归国后,国共两党都是把他作为鲁迅之后的文化旗手,然而郭沐若坚定站在我党一方,虽一度以“民主人士”在国军供职,但一直以我党党员身份要求己身,不负周恩人所托。在周恩来、郭沐若、李克农、夏衍等里应外合的配合下,流亡桂林的文化界空前团结,努力创作,1938至1944年间,用87部戏剧,170多场演出,为中国人民的抗战筑起了一道文化长城。而郭沐若个人,在此期间也完成了《棠棣之华》《屈原》等传世之作。
想当初郭沐若从日本人的紧盯中逃出生天,日本报纸便刊出“潜逃归国后即刻宣布投身抗日”的消息,日本舆论界哗然,日本“笔部队”的佐藤春夫1938年发表的小说《小亚细亚之子》,其中的“姓汪的革命文学家”和“姓郑的中国朋友”即是郭沐若和郁达夫的影射,亦可见日方“文化战”对郭沐若之重视。所幸郭沐若王佐断臂,别妇弃雏归国抗日,扛起文化抗战的大旗,他们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才有如今中华复兴强国之盛景。
来源:工业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