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味”剧《护宝寻踪》强势出圈,“陕西出品”正在崛起?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6-17 03:05 1

摘要:最近,一部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护宝寻踪》火了。这部由央视、爱奇艺、陕文投出品的“秦味”电视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升高,海报更是贴满了西安地铁站的各大角落。

文 | 徐昕蕾

最近,一部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护宝寻踪》火了。这部由央视、爱奇艺、陕文投出品的“秦味”电视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升高,海报更是贴满了西安地铁站的各大角落。

这段围绕文物保护工作者与盗墓贼斗智斗勇的故事让古城西安再次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尽管剧中换了隐晦的别名,但观众还是能破解“秦川就是西安,兹陵就是霸陵、秦北大学就是西北大学”这一谜语。

古城墙下的追逐、墓葬坑深处的谜团、文物贩与盗墓贼之间的利益纠葛……令人心惊胆战的画面一帧帧呈现在观众面前,主角们的陕西口音台词如老友般亲切。

在看剧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这部剧讲的不仅是文物“护宝”,更是在讲述一座城市如何守护住文化的根和魂。

陕西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影视作品带火,2019年爆火的《长安十二时辰》让当年的西安旅游热度上涨了22%,原著作者马伯庸甚至发微博调侃“下次动笔之前应该设广告位招租”。

从《大秦赋》中恢宏的帝王史诗,到《装台》里的市井烟火,再到《长安十二时辰》《护宝寻踪》等影视作品的破圈,陕西早已成为国产剧中的“黄金取景地”。

荧屏之外,这片土地更像是沉默不语的老者,静待着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发掘这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01

“护宝”背后是对文化的尊重

《护宝寻踪》开篇的黑色陶俑被盗案件,取自2001年“西安西汉窦皇后墓被盗”真实事件——墓中被盗的六件西汉黑色陶俑随即流落海外,于次年出现在美国纽约一家拍卖行现场。在经过中方与美方漫长的交涉后,这批陶俑终于于2003年回到祖国。

题材的独特性让主创团队在准备过程中更加严谨地编写剧本。这部剧将镜头对准“护宝使者们”——文物保护工作者,同时也让文物倒卖者、盗墓贼、文物修复师这些看似“冷门”的群体走进荧屏,陕西也无疑是承载这些故事的最佳取景地。

剧中大量镜头都在西安市内及韩城取景,观众们纷纷化身“陕尔摩斯”寻找着剧中场景与现实对应的蛛丝马迹。

▲第15集主角们吃饭的地方在西安市五味十字澄城水盆羊肉店

▲第2集出现的宾馆则位于西安市马厂子县门北巷

▲第2集出现的场景是书院门的书画装裱一条街

▲图书馆则取景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的图书馆

此外还有大量镜头取自陕西韩城,尤以“尹村”的呈现最具代表性。剧中的青石板巷道、四合院、黄土坡、麦田等实景画面,全部拍摄自韩城著名的党家村。尤其是第一集,原汁原味的韩城社火表演甫一出场,便将观众直接带入了这片黄土地上独有的文化氛围之中。

在选角与妆造上剧组也颇为用心。白宇帆、刘怡潼、尤勇智等一众演员都是陕西人,说着地道的陕西话。剧中他们穿着大棉袄,脸色涂暗,既接地气又增强了年代感。每集出现的地道陕西美食,如羊肉泡馍、肉夹馍让不少观众看完后直呼这是部“舌尖上的陕西”。

这种对于地域文化的尊重不仅是场景选择与剧情设定的需要,更在于陕西自身的文脉底气——这个拥有9处世界文化遗产、15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省份,自带一种庄重、神秘与历史纵深感。

02

“文气”深入的是影视剧肌理

近年来有多部影视作品都在不同的维度上聚焦陕西,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长安十二时辰》借盛唐长安这一背景,通过一昼夜的推理与危机化解,构建了一个基于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共存的空间。剧中的布景遵循严格的历史考据,还原“盛世长安”的繁华与复杂,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间隙,感受古长安城的脉搏跳动。

开播后,西安著名景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永兴坊”等热度均有所增加,其中“大唐芙蓉园”的热度增幅最大,达40.45%,反映出剧集带动经济的成功。

创作者们逐渐发现,相比于早年电视剧对帝王将相的刻画,观众们对于街头巷尾的小老百姓的关注度正在增加,镜头带上了城市烟火气的温度。这种“俯身视角”,也体现在2020年播出的《装台》身上。

《装台》将观众视角从历史深处拉回至生活当下,刻画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西安。刁大顺、蔡素芬、刁菊花……这些活跃在城市夹缝中的普通人,以陕西话诉说着自己作为舞台装台工、秦腔剧团演员的平凡故事,编织出真实、粗粝但不失温情的西安市井图谱。

这部剧既有地域辨识度,也富于现实主义质感,真实而亲切地呈现出了西安市民的日常生活。

《白鹿原》——这部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影视剧,同样是陕西地区标签式的作品。它以白鹿村两个家族兴衰为主线,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乡土中国。苍茫的黄土地、历史沉浮中的普通人、家国交织在一起的命运……都被放在辽阔的山坡上、窑洞中缓缓铺陈开来。

这部剧展现的是陕西千百年来的精神底色,在这里,仿佛一切发生的故事都带有原始的情感张力,人们对土地的信仰构成了生命最炽热的图景。

不同的作品却都指向同一事实:以陕西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类型丰富,可以讲历史,也可以讲文化、讲人间。无论是长安城在十二时辰内发生的惊险故事,还是西安装台工朴素平凡的一生,抑或是白鹿原上三代人的浮沉,陕西这片土地所承载的“文气”会深入每部作品的肌理。

镜头下的陕西,也因此变得愈加鲜活。

03

陕西影视剧的下一个方向?

过去人们提起陕西题材电视剧,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厚重的历史”,这类题材在长时间的集中开发后也暴露出“题材固化”的缺陷。

《护宝寻踪》的出现,为“陕西出品”打开了一条新通道。一方面它继续延续着陕西地区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它又从当代性切入,用一个文物保护者与倒卖文物者斗智斗勇的故事衔接起“历史与当下”。

这个故事不讲帝王,却同样沉重;没有权谋,却依然让观者惊心。

这种讲故事方式的转变正在被普遍用于影视界。《梦华录》以宋朝历史为底色,内核讲述的是女性职业成长,贴近当下生活。《繁花》聚焦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回应的却也是当代观众对阶层流动的关注。

主创们开始关心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留下的足迹,依循这种思路拍出的影视作品可以让陕西的历史资源变得更加开放,具备当代表现力。

陕西影视的挑战,从来不在于“没有故事可讲”,而在于“如何将故事讲得出彩、新鲜”,《护宝寻踪》的成功提示了我们:当传统文化与现代议题结合,历史会变得更加鲜活。

04

结语

未来的陕西,不仅是“剧中的陕西”,更应该是“主动讲故事的陕西”。

护住文化的根,讲出时代的气魄,是新时代影视人要探索的议题。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来源:娱乐星光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