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在拍短剧,一场夜戏200块,机会多得很!”这是最近郑州一位市民的亲身感受。更有意思的是,连北京来的编剧都频频现身郑州。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短剧,正在成为各大城市的新“风口”。
“朋友圈里好多人都在拍短剧,一场夜戏200块,机会多得很!”这是最近郑州一位市民的亲身感受。更有意思的是,连北京来的编剧都频频现身郑州。这不是偶然,而是因为短剧,正在成为各大城市的新“风口”。
郑州、西安、深圳,各地都在争抢“短剧之都”的名号。为什么?因为这个赛道太火了!
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的数据,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亿元,2025年预计将突破680亿元,2027年更有望冲破1000亿元。去年,短剧的整体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电影票房,而且用户数量已达到6.62亿。
短剧,不再是“短视频+剧情”的简单拼贴,而是一种基于移动端用户习惯、平台算法推荐和“上头”式付费逻辑的新型内容产品。它不是替代传统影视,而是另起炉灶,搭建出了一个全新的内容生态。
拿郑州来说,这座城市目前已经建起了15个短剧拍摄基地,分布在航空港区、金水区以及新郑等地,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每天开拍的短剧多达100部,已经形成了相当可观的拍摄规模。
郑州的优势在于:**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人力资源丰富、成本低。**一方面,郑州拥有“米”字形高铁网络和新郑国际机场,可以实现剧组“早上出发,晚上开拍”;另一方面,制作成本远低于北上广深。
据估算,金水区的制作成本比一线城市低30%到40%,一部100集的短剧成本可控制在30万到80万元之间,而且投资回本周期仅需3到6个月。
河南省也在政策上大力支持。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今年7月,郑州还发布了专项实施方案,计划到2027年实现全市短剧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培育10家以上有竞争力的制作与发行企业。
而说到“短剧大户”,西安也不甘落后。白皮书数据显示,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是西安出品的。西安的“造梦工厂”已经累计拍摄了450余部影视作品,几乎成了短剧的“流水线”。
西安之所以能这么强,除了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外,还有成熟的影视产业链和政府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陕西省陆续出台了支持短剧产业发展的多项文件,目标是在两年内打造15家龙头企业,推出200部优质短剧。
看到短剧红得发紫,一线城市自然也不想错过。比如深圳,就拿出了真金白银大力支持短剧发展。深圳市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比如对优质短剧剧本,最高可给予100万元奖励;如果在深圳取景不少于5个地标,且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可获得最多200万元的拍摄补贴。
这些政策不仅是在抢产业,更是抢“城市影响力”。短剧不仅是流量入口,更是城市宣传和文化输出的新通道。
不过,短剧行业虽然热,但也不是没有风险。2024年底以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个治理通知,明确要求短剧内容不得传递拜金、炫富等不良价值观。部分平台因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甚至被下架了上百部作品。
商业模式上,短剧目前主要靠“买量+付费”来变现:先通过平台推荐吸引用户,然后靠“按集付费”的设计让人“上头”,再用回笼的资金继续制作新剧。但随着用户增长放缓、获客成本上升,这一模式也面临压力。
白皮书指出,整个短剧行业正在经历“优胜劣汰”:监管趋严、盗版猖獗、竞争激烈,逼得行业开始自我净化。到2025年,行业将逐步实现标准化流程、前置化监管、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多元化技术应用,结束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小结:
短剧的“战场”已经拉开帷幕,郑州、西安、深圳各自亮出了底牌。谁能最后拿下“短剧之都”的称号,还要看谁能在内容质量、产业链建设和政策支持上走得更稳更远。短剧的下半场,将不仅是流量的争夺,更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