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
编者按:
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将保留对话中的矛盾与争议,帮助大家在撕裂的观点中,触摸这个行业的真实温度。
本期对话:何流
何流,高校教师,任教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关注有关剧集/短剧的一切。
作为一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俗称编剧)毕业并从事该专业一线教学的青年学者,何流关注微短剧大概是2024年初。
微短剧一直处于影视圈鄙视链的末端,这位学院派却并不认同,他以拼多多类比,说曾经很多人吐槽其假货多,但确实给用户提供了多一种选择——微短剧亦是如此。
催动微短剧爆发的三驾马车
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6.62亿人,其爆发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何流认为是经济、技术、用户需求等综合性的元素带来微短剧的爆发:
首先,经济的指挥棒。微短剧的赚钱效应吸引企业、个人包括各地政府积极投入其中,以大学生就业为例,何流表示,作为新鲜事物的微短剧目前尚不能说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批量的就业方向,但确实新增了一个入口,而且门槛相对不是那么高。
第二,技术基础的发展推动了观看习惯的改变。现在移动网络发达,生活节奏快,用户的习惯是随时随地用手机刷视频——竖屏短剧踩中了时代的“需求痛点”。而传统电视剧却动辄几十集,电影更是观看成本很高——购票+爆米花+停车等再加上时间成本。
第三,微短剧满足了被传统影视忽略的审美需求,实现了与观众需求的及时对接。前阵子有位导演说今年电影市场增长较慢是经济大环境和观众口味问题被一边倒吐槽太高高在上,而微短剧什么东西火、用什么元素很多时候不由主创决定,更多源自观众反馈。“传统电影电视剧周期很长,有时候很错位——观众可能想吃辣,却给他上甜的。”“微短剧正好填补了传统影视忽略的一块空白,照顾到了一部分审美倾向没有被很好照顾到的人群。”
何流感慨,10年前大家讨论国产剧与美剧韩剧的差距,共识之一便是美剧周播能及时调整,韩剧边拍边写边播。国内试水的周播却成了伪命题,变成了全剧拍完一周播一集,后来互动剧因技术和成本原因也没实现,而微短剧其实把曾经的探索都概括了,竞争力很强。
编剧教育的挑战——70%以上方式变了
微短剧的火爆是否对编剧专业的招生及教学产生影响?何流说,招生现在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教学影响很大,因为八成以上的学生更喜欢看微短剧。
微短剧的叙事节奏并非革命性的,编剧的基本功仍是立人设、讲冲突,但具体操作变化很大,影响范围超过70%。比如竖屏拍摄,要求编剧必须用“情绪冲击”抓住人、场景要讲究纵深。得靠一句扎心的台词、一个夸张的表情,甚至像“歪嘴龙王”那样的标志性动作,3秒内让观众记住。这有点像美剧的试播集逻辑,第一集抓不住人,整个项目可能就被砍了。
何流说,微短剧这种逻辑变化对教学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学生成长于短视频、游戏时代,他们熟悉“情绪宣泄式”表达,写剧本上手快,甚至能创造出很鲜活的网络梗。但另一方面他们容易陷入“逻辑简化”的误区——人物行为全凭情绪推动,像漫画一样夸张,却立不住。
还有文常的缺失,传统影视里“不说人话”的问题在微短剧里更突出。而且,这不是靠课堂就可以完全解决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意识——比如讲李白,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李白的年代和盛唐状态。“这样动笔时可能不会那么浮夸——不能古代、现代、未来全部写得跟网文一个感觉。”
微短剧的竞争焦点与转型路径
时至今日,微短剧的竞争焦点是什么——抓热点、出爆款?赚钱?何流认为,从事两年以上时间,现在还能比较有信心做微短剧的,是能赚到钱,已经赚到钱的,接下来可能更多是转型的问题——竞争焦点跳出同质化的“细分”。
观众看微短剧跟出去吃饭一样,湘菜或川菜特别火就吃得多一些,但不会一直只吃这些。重生、赘婿、霸总看腻了,更细分的内容比如老年、科幻等等会出来,女频绝对主导,但也有专门做男频的公司成功。“会有公司专门做小众一点儿的某几个类型赛道或者专注某一类人群,不一定赚那么大钱,但是能活下来,他就能再投入。”还有精品化,主管部门在推,市场也需要,《家里家外》难得的制作、表演、剧本都不错,也赢得了观众、行业、主管部门等多方认可。
转型是为了能够更长久——短剧发展太快了,几年走了过去电影电视剧十几二十年的路。转型除了内容细分,还有赛道细分。
第一个方向是出海,很多企业都在探索。
第二个方向是文旅包括其他行业。去年总局推出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目前这个类型还处于探索期,他说看了一些地方做的文旅短剧,普遍感觉他们不太了解微短剧——就是换一张皮拍了个有剧情的文旅宣传片。“文旅本身影响因素太多了,跟当地经济还有思路都有关系。改变习惯需要时间,未来可能有一批从业者专门接这块活儿。”包括景区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沉浸式互动,微短剧比剧本杀更适合。
第三个方向是企业。“企业花大投入做一个视频,不如做有故事性的微短剧。就跟海尔拍《海尔兄弟》一样,让大家潜移默化记住品牌。”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多屏多渠道,未来可能同一部剧套拍,同时做横屏和竖屏版本,甚至还可能有出海版本。以电视大屏为例,电视台尤其卫视以下的频道很缺内容,但能用来买剧的成本很有限,所以可能循环播放《亮剑》。未来可能多家电视台一起组团买短剧,成本比买电视剧低很多。制作方也可参与广告收益,收益可能不高但总有。
但他也提醒传统影视人别想着“降维打击”,甚至很可能翻车——毕竟从懂受众这个角度来讲微短剧目前远远超过传统的电影电视剧能达到的程度。
未来预期以及可能出现的黑天鹅
何流对微短剧的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希望它能向上,跟大环境有关系,但我判断至少中等偏上或者平再往上一点。”
“黑天鹅肯定会有,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其中政策风险是最大变数,微短剧行业跟政策的关系度非常紧,不亚于教培。微短剧的低门槛,让众多玩家纷纷进入,干直播的、搞传统影视的、搞餐饮的、做广告的等等做什么的都有,大家对政策的把握不太一样。一部分微短剧对社会的表现或者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行业处理不是那么准确。并且,微短剧在网络上还有个评论弹幕等及时反馈的风险。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也在摸索监管尺度。“出一个意外的事件去探索边界、规范一下反而是好事。”
“微短剧不会消失,但会调整。”何流说,类似股票一样,微短剧不会一直向上,肯定会有调整,但即使遭遇黑天鹅也不会消失。
一是生活节奏压力大,尤其有些行业不景气,大家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微短剧是一个很好的情绪出口。“就像天儿比较热,我知道碳酸饮料不是特别健康,但还是愿意买一瓶冰雪碧可乐。”另外,微短剧的经济效益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何流说微短剧门槛“也低也高”,门槛低很多人都认可,“门槛高”他说是打引号的,因为入行容易留下难。可能这个月拍了一部流量还不错,下个月就不行了——稳定的有收入、正循环不易。“将来能留下来的,都是慢慢的找到自己的特色,在自己分众的方向做到比较头部。”
结语:不拘泥于微短剧是否LOW
作为一个从象牙塔学习到象牙塔工作的纯血学院派,一个日常跟未来编剧相处最多的人,何流坦言,如果推荐一部微短剧,可能更多是觉得题材有意思、故事比较新或者比较带劲,从艺术性来讲确实还有距离。
“不是说不能出精品,但毕竟成本不一样,不可能要求每一部微短剧都精致,转型以后可能有一部分能做精品。”微短剧现在是摸索阶段,没有必要格外去苛求。“要说low,好多国产影视作品也挺low的。”
但“艺术性不是重点,因为微短剧不是为这个而生的”,这就像去吃快餐,要求的是量大管饱速度快,而非美味环境之类。“微短剧和拼多多类似,也是提供一种选择。未来看影视剧、微短剧还是短视频,就跟选择吃什么饭一样,只是个人选择。”
来源:流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