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土地会说话,它会怎样讲述百年中国的故事?《生万物》给出了答案:不是口号,不是传奇,是第一次将“农民与土地”这一宏大命题,转译成今天观众能够听懂、愿意追看的平民故事。
“愿五谷丰登,愿天下太平。”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电视剧《生万物》以11天(网络)、12天(央视)的播出周期,完成了主旋律创作的一次现象级突破。
如果土地会说话,它会怎样讲述百年中国的故事?《生万物》给出了答案:不是口号,不是传奇,是第一次将“农民与土地”这一宏大命题,转译成今天观众能够听懂、愿意追看的平民故事。
让人物有血有肉
《生万物》改编自赵德发老师的作品《缱绻与决绝》,这本书发表于1996年,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原著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以宁绣绣、封大脚、费左氏为代表的宁、封、费三个家族兴衰史。故事跨越时间从1926年一直写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书写了传统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描绘了新一代农民对土地的背离,展现了土地制度变迁下的人性挣扎。作者始终没有忘却去歌颂人和土地的深情,那是中国人最古老也最疼痛的乡愁。2021年合作方制片人石天硕带来由《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剧本交给爱奇艺风起工作室的负责人徐蜜女士。剧本里人与土地的相互依存、复杂的人际关系里蕴含的乡土文化和人文底蕴、鲜活而生命力饱满的角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万物》也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
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和土地的关系,触及了文明、历史、社会结构的核心,《生万物》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一个片段,通过对一群旧时代农民不同命运的书写,来直观展现这一宏大主题。《生万物》要做就要做到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实现多赢,而主创团队面对的最大的难题是原著小说主题过于沉重,需要打通现代观众的接受壁垒,为此团队多次探讨解决办法,明确统一剧本的气质:温暖、治愈、向阳而生的生命力。在那苦难动荡的年代背景下,每个人物迸发出来的温情、守护、信念才是真实有力量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研磨,剧本的基调越来越温暖,打开方式也很轻松,那些“沉重”包裹在人物的生活中而变得更有力量。我们着重区别于以往这类题材的叙事风格,打破观众心中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同时也提出:如何让近百年前的人物久远的情感价值观获得当下观众的共鸣。剧本里关于女性角色和大脚这个角色改编的方向,在尊重书写真实历史背景的同时,更调暖了这些人物的底色。至此,属于那个年代情感史实群像剧的模式开始丰满起来。2023年夏天,创作出前15集剧本,很快请来了心仪的导演和主演们,开启了《生万物》的制作之路。
在泥土里寻找中国式审美
《生万物》和刘家成导演之前的作品差别很大。《生万物》写的是农民,写的是中国的农耕文明,写的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人跟土地的关系,每一个人都非常具象、个性鲜明。剧本的创作从立项开始,一直延续到导演的拍摄过程中。为了真实地塑造人物、还原历史,《生万物》做到了对细节难以想象的深耕。导演突破传统拍摄程式,比如在封二和宁学祥两个角色的死亡上,采用了特殊的讲述方式。封二离世前,先是给家人讲“农经”,然后在一片金黄色田野的映衬下,转身回屋,用尽最后一份力将大门关闭,不愿意家人看到自己倒下去的瞬间,他养活的独角牛也注视着最后的一幕,然后在门关上后传来“扑通”一声。宁学祥死前要去看地,更是在拍摄的前一晚,导演临时作出的调整,删掉宁学祥回家的戏,就让他在地里安详离开。宁学祥在田地里把和女儿的心结打开,把地献了出来,最后让儿子推车把他推到山顶,自己说是站得高看得远,然后一路逆光而上,预示走向光明。
观众可以看到,剧中即使是作为地主的宁学祥和费左氏,身上依旧保留了人性的优点,这样做不是为了美化地主,而是避免脸谱化塑造角色,我们要做的是增加真实度,我们批判地主阶级,批判的是一个整体,不等于对每一个地主形象进行丑化,不消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剧中也有潘小鬼这种恶霸地主形象,充分体现了地主形象的多样性。农民形象中,既有兢兢业业、不懈努力的封二、封大脚,也有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封四、费大肚子。这些形象之所以如此鲜活,就是因为在创作中尊重真实的历史。事实证明,真实的人物是最有感染力的,这也是《生万物》始终坚守的初心。
在细节上,《生万物》力争精益求精。比如,有观众反映,马子(土匪)围村那场戏,没有一个多余的演员和动作,亲情、乡情、爱情,全部用影像精准呈现。这场戏拍了整整7天,而且是在近40℃的高温下拍摄的,当时抢时间只能在那个时候拍,对演员其实挺残忍,但对整部戏而言,则是我们付出努力的集中呈现。用心、真诚的表达,一定不会落于俗套,相反更能震撼人心!
除了剧本打磨,我们在场景的选择上也狠下了一番功夫。剧组坚持实景拍摄,不用绿幕等技术手段,以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为真实呈现农耕文明的四季轮回,采用“分季拍摄”方案。春寒料峭时开机,盛夏时节重返拍摄地,到了冬季,剧组转战东北,拍摄雪景和土匪窝的戏份。过程中,制片方给了《生万物》“排除万难,力保品质”的支持和底气,让《生万物》得以最大的发挥空间。
主旋律如何抵达全年龄段观众
为了把《生万物》制作成精品大剧,我们邀请了一线主创班底,在画面、灯光、美术、服装等各方面大家都用自己的专业为《生万物》增光添彩。那些演技让观众折服的艺术家们,倪大红、秦海璐、林永健、迟蓬等老师,他们热爱着自己饰演的角色,精湛的演技赋予了角色更丰满更深刻的意义。除了研读剧本,分析人物外,为了更贴近角色,杨幂主动提出去当地学习做各种农活儿和了解当地历史,在最冷的季节去到农村生活,为了角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欧豪小时候的经历,再加上他本人也是一个质朴、义气的性格,让他与剧中封大脚浑然天成完美融合。正是全体同仁专业的呈现,才成就了剧中让人记忆深刻的精彩片段。
《生万物》开播至今,佳绩不断,云合数据显示,《生万物》是2025年当之无愧的剧王。热播榜市占率第一名,刷新多项数据纪录,成为今年首部全网单日有效播放破亿长剧,也是央视八套2025年首部收视率破4的剧集。这些亮眼数字,在短短11天(网络)、12天(央视)不断上演的背后,是主创团队对“主旋律如何抵达全年龄段观众”的一次完美的诠释。
《生万物》填补了近年农村年代剧的一个空白。同时,电视剧挖掘得非常深,触及中华文化与土地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有观众反映,看《生万物》时,对学生时代接触过的概念,比如三座大山、阶级矛盾、农民阶级局限性、农民运动、土改等,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胜利、中国革命为什么会成功有了更深的感悟。《生万物》能做到此,便说明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再回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那段历史,我们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新中国。这就是对“让历史告诉现在”的最生动注脚,也是《生万物》能被全民所喜爱的本质。
《生万物》替土地开口,也替年轻一辈完成一次与历史的长谈: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埋在脚下这片土里,长在麦穗的锋芒上,活在银幕的光影里。是生万物,也是生生不息的民族脊梁。
作者系《生万物》编剧、导演、总制片人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