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归队》如一声穿越历史硝烟的号角,在观众心中激起千层浪。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出品并承制的热血归途群像剧,自8月25日在CCTV - 8黄金强档和腾讯视频同步上线后,迅速成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归队》如一声穿越历史硝烟的号角,在观众心中激起千层浪。这部由中央电视台、腾讯视频出品,无止境文化联合出品并承制的热血归途群像剧,自8月25日在CCTV - 8黄金强档和腾讯视频同步上线后,迅速成为热议焦点,以其独特的叙事、鲜活的人物、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精良的制作,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多线交织:还原真实抗战历史
《归队》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抗战为叙事背景,讲述了一支抗联小队在经历惨烈战斗与大部队失联后,幸存战士重返部队与民族精神回归的故事。该剧打破传统抗战剧宏大炮火叙事模式,采用多线并行的“散 - 聚”叙事结构,以排长鲁长山(老山东,胡军饰)串联起失散战友的归队历程 ,从不同人物视角展现抗战的复杂性与残酷性。这种叙事方式犹如散点透视,将几条迥异的“归队之旅”一一铺陈,各有看点又相互交织,还原出历史的原貌。
在这条归队之路上,时间跨度从1931年至1945年,串联起完整的抗战历史。剧中不仅展现了东北抗联在深山密林中与日军周旋的战斗场景,还将视角深入到战士们的日常生活、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与普通百姓的情感羁绊。比如1940年,因日军残酷围剿,东北抗联活动遭受重大挫折和困难,这一历史时期在剧中被着重展现,杨靖宇将军的牺牲也与剧情紧密相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抗联战士们所面临的绝境与不屈的抗争精神。
“老山东”带领残部在林海雪原寻找归队方向,汤德远在困境中信仰动摇却又逐渐坚定,田小贵从少爷成长为抗联战士,兰花儿用自己的抗联精神把“土匪窝”打造成一支精锐队伍,高云虎在爱情与使命间选择重返战场……不同角色的命运轨迹相互交织,既增强了剧情的节奏感与悬念感,也拓宽了叙事维度,让观众看到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而细腻地刻画打破了观众对战争题材的距离感,让大家走进角色内心,理解他们的抉择与担当。
二、群像生辉:小人物的英雄史诗
《归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英雄符号化形象,赋予角色真实的情感和人性的挣扎。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会恐惧、会犹豫,但在战争的洗礼下,逐渐坚定信念,成为真正的英雄。
鲁长山作为队伍的灵魂核心,坚毅果敢又不失温情。他回到家后,面对被日军砍掉一条腿的儿子,满怀愧疚地为儿子做假肢,父子之间的情感在相处中逐渐升温。当他重返抗联时,儿子那一声迟来的“爹”,他没有回头却满眼泪水地踏上征程,这一情节将他铁血柔情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抗联英雄。
汤德远这个角色的内心变化被李乃文演绎得入木三分。他从对战争的迷茫、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到在经历一系列生死考验后,逐渐坚定信仰回归队伍,其内心的挣扎与转变刻画得细腻真实。他代表了在战争中一部分人思想的动摇与最终坚守,让观众看到信仰的力量是如何在困境中生根发芽。
田小贵从地主家少爷带着家丁投身抗战,在战火中不断成长。他的纯真与勇敢,在面对敌人时的无畏,以及在战斗中的逐渐成熟,都展现出年轻一代在抗战中的觉醒与担当。兰花儿误入“土匪窝”,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抗联精神,将一群土匪改造成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她的坚韧和机智令人印象深刻 。
剧中的配角同样出彩。经营夜来好饭馆的老板娘“大阔枝”(蒋欣饰),既有立足乱世的圆滑智慧,又有着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干脆爽快,她与抗联战士高云虎的感情线索虽着墨不多,却非常动人。送三个儿子参军的“老驴子”(倪大红饰),仅以一句“做狗容易做人难,咱要活出中国人的骨气来”,就直击观众心灵,将一位普通百姓在国难当头时的大义凛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抗战群像图,他们是那个时代无数为了家国命运而奋起抗争的中国人的缩影,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三、实景呈现:沉浸式的历史质感
为真实还原东北抗联的战斗与生存环境,《归队》剧组在制作层面下足功夫,坚持全程实景拍摄。他们深入吉林长白山地区,这里的大森林、黑土地成为天然的拍摄背景,为观众呈现出东北抗联活动的真实空间。抗联队员骑马穿行在冰天雪地的场景,采用实地实景拍摄,雪原上抗联队员策马驰骋的画面,充满了英雄之气,令人印象深刻。在虚拟制片技术、AIGC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坚持实景拍摄的做法显得尤为可贵。
在细节方面,剧组同样精益求精。从抗联成员在山林间吃野草、用雪搓松子果腹等生活细节,到零下30°C的林海雪原实景、手工制作泛黄棉袄并塞入草屑、“冰面爆破”技术、日军台词由专家纠正发音、服装和武器经军工考证等,每一个细节都力求高度真实,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
在艺术表现上,该剧镜头语言富有感染力。比如沈德远拖着受伤的抗联队员跋涉在森林之中,画面中一缕明媚的阳光洒落在抗联队员身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奇观,象征着希望与不屈的精神。“老驴子”送三个儿子入抗联时,摄像以一盏煤油灯为前景,仰拍父子四人围在一起喝壮行酒的画面,将质朴的农民塑造成令人敬仰的英雄,配合激昂的旋律,整个段落让人热血沸腾 。
四、精神传承: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归队》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战争故事的电视剧,更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深刻诠释与传承。东北抗联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缺衣少食,武器简陋,却依然顽强地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战斗长达14年。他们在面对日军的围追堵截、残酷迫害时,始终坚守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战斗中相互扶持、团结协作,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 。
这种“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剧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它提醒着当代观众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价值,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担当,坚定信念,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在全球化背景下,《归队》的播出也有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的真实历史和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伟大精神。它让世界看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的了解和尊重,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归队》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生动的人物塑造、震撼的视听呈现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为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树立了新的标杆。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的佳作。
来源:谷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