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重温《莲花楼》这部剧,发现在大结局中李莲花将笛飞声拼尽半生才寻来的忘川花,轻轻献于大熙皇帝面前。
最近我重温《莲花楼》这部剧,发现在大结局中李莲花将笛飞声拼尽半生才寻来的忘川花,轻轻献于大熙皇帝面前。
要知道忘川花对李莲花来说是为数不多的活命的机会,可他为什么对对自己的生命漠不关心吗?
不然李莲花为什么会把救命的忘川花献给皇上呢?
很多人看不懂这一步棋。江湖中人说,李相夷终究是疯了;朝堂之上有人说,他不过是想换个功名。
可真正明白他的人都沉默——比如方多病,比如笛飞声。他们知道,李莲花从来不是在选择生或死,他是在完成最后一场“布施”。仔细思考,其实不外乎这三种可能。
一、以花为刃,斩断皇权猜忌,也斩断自己的生途
李莲花的身份,早已不是秘密。南胤遗孤的血脉像一道诅咒,让他从四顾门门主李相夷,变成朝廷眼中最不可控的那颗棋子。单孤刀事败之后,皇帝虽未立刻发难,但那审视的目光从未离开。
帝王之心,何曾真正信过谁?哪怕李莲花身中碧茶之毒、武功尽失,只要他活着,就始终是悬在龙椅上的一根刺。更何况,他还手握极乐塔中的秘辛,知晓那些足够动摇江山的旧事。
所以忘川花的出现,成了他唯一的筹码。
“帝王之心,容不得沙子。”他对笛飞声说这句话时,正坐在莲花楼前煮一壶粗茶,语气淡得像在聊天气。“我这条命,能换江湖十年太平,值了。”
他不是在求死,他是在做交易。用自己注定不久于人世的性命,换皇帝对江湖的暂时放手,换一份不再猜忌的安心。那朵花递出去的瞬间,他亲手斩断了南胤复国的最后可能,也斩断了皇帝杀他的所有理由。
二、以恩易恩,他用一朵花,赎下方家满门
而更深一层的谋算,关乎方多病。
方家与单孤刀的牵连,是足以诛九族的大罪。天机堂上下、尚书府老少,千余口人的性命,都在皇帝一念之间。更何况,方多病与他一同进入极乐塔,窥见了不该看的秘密——这本身就是取死之道。
李莲花太懂“君要臣死”的道理。所以他用忘川花,换一个不杀的理由。
他将花献上,说的不过是“此花或可解陛下之毒”,而皇帝接过时,彼此心照不宣:这不仅是解药,更是一份人情,一个承诺。皇帝服下的是解药,咽下的是“必须赦免”的誓言。
他没有跪地求饶,没有以功相胁,而是恭恭敬敬献上唯一能续命的东西,然后安静地退下。这一招,退得漂亮,也退得决绝。
三、苍生在上,他选择了“更重要”的活法
但李莲花的选择,远不止于自保或救人。
大熙皇帝并非昏君,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尚能安居。若他因毒发而亡,各方势力必起纷争,届时烽火连天、血流成河——那是李莲花最不愿见的场面。
所以他对方多病说:“这天下,需要他这样的皇帝。”
忘川花于是成了天下的隐喻。李莲花交出去的,不仅是自己的性命,更是对天下安稳的托付。他选择让一个更有能力守护苍生的人活下去,哪怕那人是异族帝王,哪怕那人曾疑他、忌他。
这一步,他真正走出了江湖的快意恩仇,走出了家国血缘的桎梏。从李相夷到李莲花,他终是修成了最后的“慈悲”。
电视剧的结局留了一盏温暖的灯:没有人确切知道李莲花是生是死。只听说东海之滨有个小渔村,来了个痴痴傻傻的渔夫,他不会武功,记性也很差,但很爱笑。
方多病找到他时,他正蹲在沙滩上堆一艘小木船,怎么堆都堆不好。方多病看了他很久,最后红着眼眶笑出来,轻轻说:“师兄,我们回家。”
没有人知道这是不是李莲花。但江湖中人都愿意相信:他是。
他或许失去了武功、失去了记忆,但他活成了另一种存在——一种比“天下第一”更永恒的传说。
一朵忘川花,他用来换江湖太平,换友人平安,换天下安定。唯独没有换自己活下去。
可恰恰是这“不换”,让他真正地活了下来。
——不是活在龙椅的忌惮里,不是活在江湖的纷争中,而是活成了一道光,照进每一个听过他故事的人心里。
所以你说,李莲花到底死了没有?
或许就像海边那座总是关不上门的莲花楼,它破旧、简陋,起风时吱呀作响——但它始终在那里。谁需要遮风避雨了,就能走进坐一坐。
而李莲花,他也一直在。在每一个选择道义与善良的时刻,活一遍,又活一遍。
来源:翰堂寒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