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的抗战故事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4 04:15 3

摘要:没有局限于抗战题材侧重展现的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用镜头回望中国文化史上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化抗战”,讲述那个年代文化人“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的抗战故事——题材的突破给了电视剧《阵地》全新的视角,也给了它在众多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底气。

作者:李春利

没有局限于抗战题材侧重展现的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用镜头回望中国文化史上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化抗战”,讲述那个年代文化人“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的抗战故事——题材的突破给了电视剧《阵地》全新的视角,也给了它在众多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底气。

“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当成枪,在文化战场上抗击敌人!”1938—1944年间,以周恩来、李克农、夏衍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团结领导集聚在桂林“八办”(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以笔为枪、以舞台作战场,通过新闻、文学、戏剧等一系列文化运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抗战”。

正在热播的《阵地》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策划,首次全面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篇社论逼退伪军一个营,一出《梁红玉》让溃兵重拾血性,一曲《黄河大合唱》让整座城在黑暗中同步心跳。不仅如此,剧中敌机轰炸中坚持岩洞教学,书声琅琅压倒炮火,文艺工作者以戏剧鼓舞士气,高呼“黑暗终将过去,迎接新中国”等高燃场面,每一帧场景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不同于近年来一些同类题材作品对于虚构人物和情节的依赖,对真实历史文化事件细节的深度还原是《阵地》的一大亮点。剧中,《义勇军进行曲》首次灌制唱片,《救亡日报》创刊和复刊、桂林“八办”成立、新安旅行团抵桂、夏衍话剧《一年间》全国公演、欧阳予倩改革桂剧排演《梁红玉》、陶行知在七星岩洞中坚持办教育等20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均在剧中得以艺术化呈现,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笔杆子如何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揭露敌人的强大武器,构建出烽火岁月中文化人坚守理想、以文救国的集体群像。这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致敬一种在民族危亡之际迸发出的、由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明不屈的精神力量。

在艺术表达上,《阵地》也大胆突破传统抗战剧“单线叙事+英雄传奇”的叙事模式,采用多线并进、群像叙事手法,以20多位核心历史人物串联起百余位文化名人和广大民众,在还原“文化抗战”的同时,更注重人物精神世界的挖掘与表达,展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关头的人格光芒与家国担当。

在剧中,郭沫若、夏衍、田汉、巴金等不再是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文化名家,在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精准诠释下,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分歧有迷茫却始终坚守信仰的战士。面对进步刊物被查封的困境,有人提出“暂时妥协以保存实力”,有人坚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面对家人的安危,有人陷入“个人小家”与“民族大家”的两难抉择。这些真实的矛盾与挣扎,让人物走出“完美英雄”的形象套路,更具可信度与感染力。

在日军轰炸桂林时,夏衍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珍贵典籍,眼中的点点泪光透出的却是执着与坚忍。演讲到激动处,郭沫若眼眶泛红、声音微颤,一句“文化在,民族就在”瞬间点燃全剧的“精神高光时刻”。李克农发现自己和儿子被特务盯梢,在餐桌上对儿子说,你不但要保护爸爸妈妈,也要保卫国家。在生死无常的年代,这是一个父亲给儿子最沉重的爱,也是最坚定的托付。张曙创作抗战歌曲时遭遇敌机轰炸牺牲,废墟下,这位作曲家将女儿紧紧抱在怀中,身旁散落着沾满血迹的《负伤战士歌》手稿……更难得的是,《阵地》的宏大叙事不失细腻描摹,剧中这一幕幕细节刻画令人动容,不仅丰富了抗战叙事的维度,也让“文化抗战”这一宏大主题更具人性温度。

没有抗战神剧的奇观,没有子弹拐弯的魔幻,剧中最震耳欲聋的“枪声”,是文化人紧握的钢笔在纸上的奋笔疾书,是《救亡日报》的印刷机深夜里的轰鸣,是孩子们在岩洞里朗诵时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我爱这土地”。

《阵地》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挖掘了“文化抗战”这段史料,更是给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一种“非典型叙事”,尽管作为主旋律作品部分台词略感生硬、一些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似曾相识,但它至少证明,当镜头不再限于表达血浆与弹道,转而凝视那些颤抖的笔尖、嘶哑的唱腔、被雨水泡烂的手稿时,同样能拍出千军万马,拍出硝烟弥漫。因为它让我们重新意识到——“抗战”不仅是军事事件,更是危急关头一个民族持续的精神自救。从这种意义上说,“抗战”最动人的部分,除了最终的胜利,更有烽火岁月里文化人坚守理想、以文救国的坚忍,那是一种“不允许文化被归零”的执拗。

《阵地》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一段被忽视的文化抗战历史,更在于以“文化阵地”为纽带,将80多年前的抗战精神与当下的文化自信紧密联结,让历史智慧照亮今天的路。当今天的我们再次面对“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时,这部剧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文化和思潮的创新引领有时候比子弹更有穿透力。《阵地》让我们意识到,民族危亡关头,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战士,无论是拿起刀枪,还是挥动笔杆。因为不论任何时候“阵地”都具有双重维度:既是枪林弹雨的真实战场,见证着血肉之躯的冲锋陷阵;亦是笔墨交锋的文坛疆场,涌动着以文为刃的无声较量。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24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