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短剧实现全球化深度破局,需从内容、制作、渠道、商业生态多维度发力:拓展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元题材,摒弃套路化叙事,融入本土文化符号以情感共鸣传递文化;完善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联合国际团队并借AI提升制作效率;采用“造船+借船”并行的渠道策略;探索“内容+电
主编温静导读:从“土味”到“出海”,微短剧如何打破圈层成为文化新出口?
微短剧实现全球化深度破局,需从内容、制作、渠道、商业生态多维度发力:拓展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元题材,摒弃套路化叙事,融入本土文化符号以情感共鸣传递文化;完善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联合国际团队并借AI提升制作效率;采用“造船+借船”并行的渠道策略;探索“内容+电商”盈利模式,搭建版权保护联盟,同步强化文化传播价值。
从“土味”到“出海”,微短剧如何打破圈层成为文化新出口?
微短剧实现全球化深度破局,需从内容、制作、渠道、商业生态多维度发力:拓展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等多元题材,摒弃套路化叙事,融入本土文化符号以情感共鸣传递文化;完善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联合国际团队并借AI提升制作效率;采用“造船+借船”并行的渠道策略;探索“内容+电商”盈利模式,搭建版权保护联盟,同步强化文化传播价值。
微短剧出海热潮兴起:
成为文化传播新力量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微短剧开始意识到精品化与多元化的重要性。题材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爽文”套路,出现了如乡村振兴题材的《我的归途有风》 ,聚焦非遗传承的作品,还有结合悬疑、科幻元素的创新之作。制作上也更加精良,投入增加,一些专业影视人才开始涉足微短剧领域,提升了整体的制作水平。
平台方面,短视频平台和长视频平台纷纷加大对微短剧的扶持力度,推出专属剧场,打造品牌化的微短剧内容。此时,微短剧的受众也开始从下沉市场向更广泛的群体扩展,逐渐突破圈层限制,吸引了不同年龄、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
出海热潮兴起:成为文化传播新力量
近几年,微短剧出海成绩斐然,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在北美,ReelShort凭借“中国故事内核 + 本土演员演绎”的模式,利用好莱坞工业化生产团队,制作出符合北美市场的微短剧,迅速在当地市场获得成功,多次登上美国付费应用榜前列 。
在东南亚,点众科技旗下的DramaBox通过融入当地节日习俗、家族观念等元素,制作家庭伦理剧,深受当地观众喜爱,在日本、韩国等市场也取得了可观的流水成绩 。中国微短剧在海外的累计下载量持续攀升,海外收入不断增长,多款微短剧APP进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应用商店榜单前列,传播范围覆盖美国、欧洲、日韩、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区 。
微短剧出海的成功因素
内容层面:把握全球情感共通与文化契合点
微短剧出海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容上找到了全球观众情感的共通之处,聚焦爱情、亲情、友情等普世情感,以情感共鸣替代生硬的文化输出。例如,一些爱情题材的微短剧,通过展现甜蜜、曲折的恋爱故事,满足了全球观众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在文化表达上,创作者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巧妙融入当地文化符号,实现本土化表达。如中伊联合制作的《釉色伊人》,融入青花瓷与波斯文化元素,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贴合了伊朗观众的文化认知,海外曝光量成绩斐然。
制作与运营:“小快灵”特性与本土化策略
微短剧“小快灵”的生产特性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娱乐消费需求高度契合。其拍摄周期仅需7 - 10天,制作成本控制在30 - 50万元人民币区间 ,这使得制作方能够快速试错,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在运营上,本土化策略贯穿始终。在演员选择上,启用当地演员,增强角色的代入感;在制作流程上,借鉴当地成熟的影视制作模式,如枫叶互动在北美市场利用好莱坞工业化生产团队;在发行渠道上,与当地的平台、媒体合作,提高内容的曝光度。
平台与技术:多样化平台策略与AI技术赋能
在平台策略上,微短剧出海采取了“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并行的方式。
“造船出海”的代表如ReelShort,作为独立APP,能够深度掌控用户体验,通过会员体系、互动剧情等方式提升用户留存和活跃度 。作为独立APP,ReelShort早期通过10个月的市场验证,确定海外用户对微短剧的需求,随后在美国市场实现阶段性霸榜。其优势在于能够深度掌控用户体验,通过会员体系、互动剧情等方式提升用户留存和活跃度。但同时也面临产能供给和内容创新的挑战,需不断推出新内容以避免用户审美疲劳。为此,平台通过工业化流程和标准化模板,将单集制作周期缩短至72小时,确保内容产能和质量稳定,为微短剧规模化出海奠定了基础。
“借船出海”的DramaBox则依托TikTok等海外流量平台,利用其庞大用户基数快速拉新。在东南亚市场,针对用户免费观看习惯,采用广告变现模式,并通过本地化运营(如使用当地演员、改编本土故事)提升用户黏性。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降低初期投入成本,但需灵活应对平台规则变化。其核心是快决策、强执行,从剧本开发到上线仅需两周,同时需警惕“唯数据论”,在商业价值与文化厚重感之间寻求平衡。
技术层面,AI技术为微短剧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AI可实现剧本生成、多语言译制的效率革命,降低制作成本,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用户喜好,为内容创作和推送提供依据 。
微短剧出海面临的挑战
内容同质化与深度不足
尽管微短剧在内容上有一定创新,但部分出海作品仍存在同质化问题,剧情套路化严重,缺乏深度和内涵。过度依赖“爽文”模式,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在国际市场形成长期的竞争力。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差异大,现有的内容类型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限制了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制作工业体系不完善
相较于成熟的影视制作工业体系,微短剧出海的制作工业体系尚不成熟。优质的编剧、导演、演员等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既懂影视创作又熟悉海外市场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拍摄设备、后期制作技术等硬件方面,与国际高水平影视制作仍有差距,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呈现。
盈利模式单一与版权保护难题
目前微短剧出海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投放和付费观看 ,相对单一。而海外市场的广告竞争激烈,付费观看习惯在不同地区接受程度不一,导致盈利空间受限。此外,版权保护问题也较为突出。在海外,微短剧面临着盗版侵权的困扰,由于跨国维权难度大,创作者和制作方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创作积极性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微短剧成为文化新出口的发展路径
内容创新与深度挖掘
微短剧应进一步拓展题材边界,除了情感类题材,可增加对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科技创新等多元题材的挖掘。比如制作展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微短剧,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画面,向海外观众传播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剧情创作上,注重逻辑和人物塑造,摒弃简单粗暴的剧情套路,提升内容的深度和艺术性,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完善制作工业体系
加大对微短剧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专业的培训机制,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市场、具备跨文化创作能力的影视人才。同时,加强与国际影视制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后期发行的全产业链制作体系,提升微短剧的整体制作水平。
创新盈利模式与加强版权保护
在盈利模式上,探索多元化的途径。除了广告和付费观看,可尝试与电商结合,推出与微短剧相关的文创产品、周边商品,实现“内容 + 电商”的盈利模式 。在版权保护方面,行业内应加强自律,建立跨平台的版权保护联盟,联合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同时,积极推动国际间的版权合作与交流,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版权方的合法权益。
强化文化传播意识
微短剧不能仅仅满足于商业上的成功,更应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在内容创作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中国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等融入剧情,以小见大,以情动人。例如通过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民间艺术的魅力等,让海外观众在欣赏微短剧的同时,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真正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出口。
从“土味”到“出海”,微短剧已经迈出了打破圈层的关键一步。虽然在成为文化新出口的道路上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内容创新、完善制作体系、拓展盈利模式、强化文化传播意识,微短剧有望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有力载体,实现从商业成功到文化影响力输出的全面跨越,开创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局面 。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