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郑州开幕。当日下午,大会同步举办了“漫剧破壁者”“破局与融合”“主创者的思考”三场专题研讨会。来自平台、创作、学术等领域的数百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微短剧产业的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正观新闻记者 张晓璐 李居正 文 徐宗福 图
9月23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郑州开幕。当日下午,大会同步举办了“漫剧破壁者”“破局与融合”“主创者的思考”三场专题研讨会。来自平台、创作、学术等领域的数百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微短剧产业的不同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
漫剧破壁者:动画微短剧内容创新发展洞察
动画微短剧是否将成为微短剧产业蓬勃发展的新风口?
本场研讨会中,政策导向与平台实践的交汇成为焦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杨铮在肯定动画微短剧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在内容价值观、平台审核及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他鼓励行业朝着“向上提质、向下扎根、向外拓展”的方向发展,激发大众的创作力量,并倡议通过AI技术赋能,推动从“为群众创作”转向“群众参与创作”,让群众的真实生活成为创意的源头活水,并通过平台构建良性激励生态,实现“人人可创作”的繁荣局面。
此外,红果短剧、快手科技、中文在线、酱油文化等相关负责人先后分享了前沿实践。多方共识在于:激发大众创作出兼具想象力与文化内涵的精品,才是动画微短剧“破壁”的关键。
其中,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重点分享了平台在“漫剧”(即漫画类微短剧)这一赛道的布局。他指出,AI技术的运用使“漫剧”产能和产业规模在近半年内呈现数倍增长,让过去受成本制约的题材得以实现。平台已发布了三项扶持计划,包括开放6万余部原创网络IP、提供框架合作及资金扶持,以推动优质动画微短剧的规模化与高质量发展。
破局与融合:精品短剧生态的构建与未来
何为“精品”?如何打造出精品微短剧?一场关于精品化的思辨,在这场研讨会中拉开帷幕。
“这些年微短剧用户的快速增长,在让其成为‘国民化’娱乐视听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短剧消费结构的变化。”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提到,2025年作为微短剧行业创作结构剧烈变化的一年。这一年,政策支持引导、用户快速增长、优秀影视机构和创作者纷纷入局,让相关从业者开始不断追求精品化与品质感,这正是当下微短剧不断走向优质、走向精品的“时代信号”。
在“破局与融合”的主题下,一部分主流媒体也在微短剧发展的浪潮中寻找着前进方向。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剧场负责人郭力歌在分享中提到,在推进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中,主流媒体面对微短剧精品化创作,更要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主流媒体的必答题。”郭力歌说,做慢工出细活的长期主义者,靠专业编辑和精品制作模式,找差异化市场定位,出精品、求创新、谋长远,以微短剧为引擎,河南文化产业将会持续出圈出彩。
主创者的思考:短剧创作的趋势与品质升级
来自微短剧行业实战派的真诚与锐气,在这场讨论中被悉数展现。
关于“入行”,一场关于“门槛”的讨论点亮了现场。《小港湾》导演杨盛熙认为,科班出身者需“脱下长衫”,直面观众验证创作;《冒姓琅琊》编剧、制片人夜十一则认为,“热爱才是最高的门槛”,真正的修行在入门之后;《一品布衣》总制片人余帅提醒,看似无门槛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深度把握内容是唯一出路;而《傩戏》主创吉祥凭借对网文的深刻理解,首部作品即成爆款,印证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始终是打动人心的核心。
当话题转向“如何捍卫微短剧的叙事尊严”时,观点碰撞出火花。杨盛熙指出,短剧的核心并非传统影视的“人物弧光”,而是直击用户的“情绪叙事”,它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夜十一则更为洒脱,认为无需刻意“捍卫”,专注于内容本身便是最好的回应。这场讨论清晰地勾勒出短剧作为一种新叙事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次大会通过三场主题鲜明、视角各异的研讨会,成功地将政策指引、平台战略与一线创作者的鲜活实践相融合,不仅凝聚了行业共识,更清晰地指明了微短剧产业在规范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的未来路径。
来源:正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