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召开,重塑抗战叙事新标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3 18:59 1

摘要:“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用生命践行的信仰。9月22日,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

“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用生命践行的信仰。9月22日,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一级巡视员何群,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中宣部文艺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与会人员齐聚一堂,对该剧的价值立意、艺术品质、社会意义等进行了多维度研讨。

《归队》是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作为一部完整展现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历史的剧集,《归队》以宏大叙事、真挚情感与珍贵史料,填补了该题材领域的叙事空白。

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归队》不仅传递出正确的历史观,更以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精湛的艺术制作,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是一部纪念抗战胜利、激励鼓舞当代人的重要作品。

以小见大、深入人民,书写史诗性的抗战叙事

《归队》通过逼真的场景和氛围演绎真实的历史,深入辽宁、吉林等地的林海雪原,冷峻的自然环境与剧中紧张激烈的战斗情节、抗联战士们艰苦的生存处境相得益彰。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1.04,平均收视份额5.59,位居上星频道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累计触达的人口高达7.84亿,累积观众规模1.57亿;根据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该剧平均收视率是2.01,连续多日位居榜首。此外,该剧在全网话题阅读量累计超出了36亿,豆瓣评分7.9分,取得了近五年国产战争剧品类最高分。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指出,《归队》的创作给行业带来了三点启示。第一,该剧是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这一重要要求的成功实践,主创将大量精力投入剧本打磨,实现了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转变;第二,该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真正把“创作者想讲的”和“观众想看的”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该剧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实践,主创团队深入拍摄地、体验真实生活的匠心与坚守,值得整个行业学习。

《归队》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历史回顾,更是一次有效的现实对话。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归队》不仅在艺术上呈现了一幅白山黑水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战图景,更在精神上奏响了一曲“理想信念高于天、革命意志坚如铁”的英雄赞歌。《归队》作为“北京大视听”品牌战略下精心打造的重点抗战题材剧目,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美学表达和价值传播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她希望,“《归队》能够成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励首都广大文艺工作者再接再厉,潜心创作,勇攀高峰,努力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佳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级编辑马骏认为,《归队》打破了抗战题材的创作窠臼,更给出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一是政治站位高,以“十四年抗战”和国际视野奠定思想高度;二是文学属性强,聚焦人性,刻画多元人物与细节;三是创新精神足,完成了叙事策略、情境设置、戏剧结构、人物塑造、审美意向等创新,辩证呈现宏大与精微、个人与集体、肉体与灵魂、历史与传奇、真实性与戏剧化、沉重悲壮与烟火日常等多元思考。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黄杰分享了《归队》在国内外各平台所取得的亮眼成绩。在她看来,《归队》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双向的寻找,不仅仅是同志们在寻找组织,组织和人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前线抗战的战士,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人动容。此外,她也表示,在《归队》从一个好故事变成一部备受好评的影视剧的过程中,是全体主创人员在艰苦环境中坚定信念,才造就出了这样一部作品。

无止境文化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茅熠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幕后故事。《归队》创作团队通过精读剧本、深研史料等方式,把握剧本背后的时代经纬和人物肌理,请教东北关东军等研究专家,深入呈现东北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作用,力图创作出一部成为行业标杆的精品力作、一部饱含生命诚意的作品,以最大限度呈现抗战岁月漫漫、先辈上下求索。

腾讯视频星图团队负责人、《归队》制片人赵菁菁自称是“80后”创作者代表,对她而言,参与《归队》创作,既是职业生涯的荣耀,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归队》是一份艰巨的任务,也让我们在四年后的今天收获了人生的勇敢与坚韧,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继续前行,走人间正道”。

记录历史、观照现实,谱写民族精神的英雄赞歌

《归队》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抗联小队的归队历程,更是对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抉择与坚守的深刻诠释。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抗联战士们面临着日军的残酷围剿、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以及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然而,他们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切热爱,从未放弃过战斗,这种精神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座谈会现场,《归队》编剧高满堂谈及了自己在创作《归队》时的心路历程和40余年的编剧心得,“作为《归队》编剧,我在剧集播出结束后,悬了四年多的心才放下,因唯恐未写好该剧愧对东北抗联先烈。创作时,我将自己代入剧中情境,以触摸真实灵魂、开拓艺术世界。”他认为,创作者应有一个“根据地”,应读更多的书,更应走更多的路、沉下心去,“想象力、创作力是从生活中、人生的深刻追踪中发现的”。

作为《归队》的导演,臧溪川深情讲述该剧的创作信念与源泉,他说:“这部作品的情感线是被精心编织的,其呈现的‘归队’既是身体的归队,更是信仰的归队。”在《归队》中,演员没有使用过多的表演技巧,而是扎根于角色的年代,用人性的深度构成了这部剧表演的灵魂。剧中的台词“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是东北大地的魂魄,是刻在东北抗联里的信仰,是汲取力量的火种,这也成为了剧组共同的创作信念与源泉。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高度肯定了《归队》的创作。他认为,这部作品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印证了主题创作模式的成立,坚定了“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和“主动出题、组织创作”模式。他也指出,今后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仍然有极大的空间,创作者在深度和广度上仍然可以继续拓展,希望未来能继续涌现出像《归队》这样的作品。

“《归队》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典型人物的融合,是一部抗战题材的标志性电视剧。”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电视剧对人物内心的动摇和变化刻画的十分细腻,创作者基于大量的资料对东北土地的环境、方言和当地人的性格都做出了深描,才使得抗战题材的作品出现了一个新的标志性作品、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指出,《归队》为抗联题材电视剧书写英雄谱增添新的主人公群体。其将革命史叙事重新安置到山野村镇之间,展开于枪林弹雨之中,铺排于饥寒交迫之处,纠正了近年来由于茂盛的谍战剧而营造出以“都市白领”为中心的革命史叙事的偏执,在这个意义上,《归队》也正是革命史叙事的“归队”。

创新表达、雕琢群像,为新时代革命题材树立范本

《归队》通过各种巧妙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关联相互交织,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抗战叙事群像,不仅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抗联战士的归队过程,感受到不同环境下的困境与挑战,还极大地丰富了剧情的层次感和紧张感。

在电视剧《归队》中,主演胡军饰演的排长老山东,在小队失散后,即便孤身一人,也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了寻找战友、归队继续战斗,不惜忍饥挨饿,穿越茫茫雪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毫不退缩。座谈会现场,《归队》“鲁长山”饰演者胡军分享了他的表演心得,他认为,“鲁长山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有挣扎、有恐慌、有害怕,但是从未放弃的抗联战士”。在他看来,这部剧让当代年轻人看到了过去的日子、过去的历史,让大家能感受到当年抗联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大义,生发出敬仰之情。

作为《归队》“兰花儿”饰演者,演员袁姗姗分享了她的创作感受,《归队》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它是一次对历史的郑重回望,它让无数抗联先烈的故事从史料里走出来,变得可感可触。“我能以兰花儿的身份参与其中,更像是获得了一次与先辈跨越时空对话的机会,让我真正触摸到那段不屈岁月的温度,读懂‘英雄’二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她强调,“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也让我清晰了自己作为演员的使命,那就是演好每一个角色,用自己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肯定了该剧的艺术创作,也指出了该剧的当代意义。她认为,《归队》不仅高度还原历史场景,用电影的艺术手法将观众带回到血雨腥风的年代,更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找到了类型化表达的出路,实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平衡。这部作品提醒当代人,和平来之不易,应该珍惜当下的安定生活,提醒人们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去接纳、包容并给予他人以情感和精神的支撑。

《归队》打破常规抗战剧的叙事框架,以小人物视角,描摹一群被打散的抗联战士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生、寻找彼此的过程。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一级编剧郭长虹认为,《归队》将抗战叙事从战略胜利、正义邪恶层面,拓展至民族国家的共同体叙事,“归队”是对共同体的信仰与使命召唤,契合抗战作为中国现代国家转折点的历史意义,六人小队为核心的群像塑造,在荒野与市井双重时空下,展现多元人物与白山黑水的血脉联系,凸显正义力量。他还提及,抗战剧创作应该摆脱东方主义叙事框架,建立中国自身的叙事框架。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指出,《归队》在创作全环节上做到了回归历史、回归艺术、回归人性,这是其成功的三个关键。这部作品里有着丰富的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等,多线叙事与小人物的塑造更是相辅相成。此外,其刻画出了战士们的选择,用大量篇幅讲述脱离队伍之后的境况,“被打散的抗联战士”重新回到队伍,更加真实凸显出精神与信仰的可贵。

《归队》以直接的方式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在伟大的抗战中取得胜利?我们究竟赢在哪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用三个“一”总结了《归队》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这部剧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有力实践,是总局精品创作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文艺创作环境的一次有效检验,“不仅树立起主题创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标杆,也为行业提供了值得推广的创作经验。它也启发我们:文艺创作永远需要这样一种‘归队精神’——回归艺术规律、回归文化根脉、回归人民立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市广电局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聚焦“北京大视听”品牌建设,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要求,统筹规划、精准扶持、聚力打磨出了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佳作。其中,电视剧《归队》、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微短剧《怒刺》和《马背摇篮》更是入选抗战胜利80周年优秀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以多元视角和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历程,突显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伟大贡献。

来源:头条新视听

相关推荐